機內Wi-Fi:現狀糾結,前景誘人

2014年09月22日

20140922a.jpg

圖:機上WiFi

對於民航公司來說,最需要應對的挑戰或許仍然來自於內部:機內Wi-Fi的興起在短時間內很可能不會帶來新興的業務,卻會沖擊民航傳統的廣告業務。

繼海航、國航之後,東航在7月23日也正式開啟機上WiFi的商業測試。盡管開啟商業模式的時間表仍遙遙無期,但種種跡象表明,機上WiFi將產生一塊巨大的商業蛋糕。

wifi民用飛機已有先例

一直以來,上飛機需要關機,乘客們關機後大多會用電視、雜誌或是睡覺來打發時間,無所事事的狀態正是廣告傳播的好時機,在互聯網的1.0時代,無孔不入的商家們就發現了座位廣告、機內DM等方式傳播產品。而隨著移動互聯網崛起,巨頭們紛紛搶占入口的時代來臨,交通工具上的wifi布局顯然也成為未來數據挖掘、流量獲取的新機遇。

在此之前,機內wifi民用已有先例,但並未完全商業化——在初期試行中,糟糕的用戶體驗是個軟肋——連接慢且不穩定,而且一次航行價格可能高達20美元。通常情況下,用戶在整個航程完成後, 都不會特別滿意。比如,2012年FlightView survey對美國600個乘客的調查顯示,只有28%的乘客對機內WiFi服務感到滿意。如何提升機內wifi的用戶體驗,將成為各航空公司之間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

根據美國一家機票訂購網站Routehappy.com的數據顯示,目前,大約38%的美國國內航班有wifi,這一數字還會不斷增加。在聊天、社交、處理郵件過程中,乘客的時間總是過得格外得快,機內wifi的布局成為航空公司競爭的一個明顯優勢。

為什麽機內wifi又慢又貴?

從美國航空公司在國內航班上安裝wifi到現在,已有超過7年的歷史。但效果仍然不盡人意。根據GOGO公司的數據,即使有別人買單,仍然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願意在飛機上使用wifi服務。

相比地面wifi,高空wifi的建立花費更多、容量更小,並且受到諸多限制。就國際經驗來看,接入互聯網的機上WiFi價格並不低,例如最早的機上WiFi是波音公司研發的Connexion系統,僅系統的花費就超過100萬美元。還有很多的機上WiFi設備提供商通過衛星系統來提供服務,花費就會更加昂貴。據此,很多航空公司向乘客收取每小時10美元以上的收費,相比於賓館、飯店和咖啡館等場所提供的免費wifi,這的確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新技術研發的困難帶來的高成本也的確是很多新興產業所共同面臨的問題。所以,別責怪航空公司了。畢竟,在一個時速超過500英裏的金屬管裏獲得手機連接,已經是一件很勁爆的現象了。

其實,機內wifi最大的費用就是數據傳輸的費用。在美國,有三種不同的網絡,它們通過Exede衛星傳輸信號。

GoGo:美國最大的供應商(美國國航和三角洲航空都是GoGo的客戶)。它建立了一個地面網絡,用於給飛機提供網絡數據。一位叫Tim Farrar的衛星專家估計,GoGo將1M字節傳輸給飛機的成本大約是20美分,那麽1G數據的成本大約是200美元。

Ku-Band上的衛星:Row 44和松下電子都購買該波段衛星的能力。美國西南航空公司也開展這一服務。Farrar預測他們如果要支付連接和經營的費用,保持收支平衡需要至少收費20美分每兆字節。按這樣的價格下載標準清晰度電視節目,長達一小時的成本大約100美元。

L-Band上的衛星:非常昂貴,但在國際航班Inmarsat,會對成本有所補貼,因為它想留住客戶並且等待發布一個更便宜的替代品。新加坡航空公司、阿聯酋使用這項服務,但如果他們支付全部連接費用,則達到5美元每兆字節。但是不用說,這些連接並不快。

例如,Gogo公司目前提供一種低成本的機內Wi-Fi娛樂系統。該設備的安裝及使用非常簡單,便是在機艙內增加一個無線流媒體發射裝置,通過插入U盤進行內容加載、軟件更新等操作,用戶只需打開平板、筆記本電腦的無線網絡,訪問機上WIFI即可獲得娛樂內容。

中國機用wifi的工作方式

中國國際航空已有過wifi民用飛機順利完成行程的先例。公眾可以在飛行中閱讀電子郵件。

飛機內配備的WiFi網絡,可以用通信衛星連接,允許乘客在飛行過程中連接到互聯網。在飛機上登錄網絡就如在家或者在辦公室上網一樣簡單。你可以發電子郵件、可以通過航空公司的一個app查看最新新聞和股票價格。

中國的民航wifi還處於測試、試運行階段。去年年初,海南航空公司波音737飛機執飛的HU7169(廣州-寧波)航班就在飛行過程中啟用了機上WiFi,並順利完成首飛及旅客體驗測試。根據海航介紹,機上wifi“空中無線娛樂系統”是一個互動社區。而實際上這裏的網絡制式海航搭建的內部局域網,並非連接地面外網。而近日,中國電信與東方航空聯合實現飛機上Wi-Fi,乘客可以通過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或PAD,登錄微信、收發郵件、視頻聊天。早在2013年7月,中國移動與國航進行航空網絡測試。今年4月份,中國移動再次開啟空中4G網絡測試。中國移動運營商同航空公司的合作,也是基於國外那兩種模式——地面基站和衛星通訊。而根據國外的經驗,民航wifi不會便宜,何時能實現民航wifi的普及,還要取決於市場的需求。

盡管方便,安全仍是一個值得關註的問題。電子設備的使用在普通飛行過程中都會被乘務人員要求關閉。美國已經發生過多次因為使用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導致飛機的一些重要通訊和導航系統出現異常或者故障的情況,這些系統對飛機的安全運行是非常重要的。艙內通信網絡供應商一直在研究如何用一個衛星信號與地面基站信號連接,而不危及飛行安全。

正是基於此,目前國內的機用wifi都需要經過民用航空管理局批準,通過電子幹擾的測試,才能充分保證安全。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國內飛行辦公室張雲主任提到,“我們的空中互聯網服務只會在飛行高度達到3000米後才開放。”

不同於移動電話,目前的空中互聯網技術有一個相對簡單的電磁信號。先前的試驗已經設法消除對於飛行操作系統的幹擾。中國更是規定,飛機起飛後爬升到3000米以上才允許開機並提供服務。當飛機下降高度低於3000米時,設備自動關閉。遇到氣流出現嚴重顛簸,或者出現繼續提供網絡服務可能影響飛行及通訊安全的其他情況時,上網設備也會短時自動關閉。互聯網服務在飛機起飛和著陸過程中不會使用。其他航空公司,如德國的漢莎航空公司,阿聯酋航空公司,英國維珍大西洋航空公司,以及美國西南航空公司也有這個技術。

Wifi空鐵大戰,商業化的想象空間

除了機用wifi,高鐵wifi也正在興起,2014年春節期間的一條新聞爆紅網絡,一位在火車上賣wifi的大學生,短短半小時之內就進賬500元。雖然這一行為很快遭到鐵道部門的禁止,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高鐵wifi的需求程度。

近期,中國北車研制的“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軌道交通乘客信息服務系統”更是通過了專家組評審,或許中國高鐵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wifi覆蓋也未可知。根據報道,這一系統具備衛星直播電視、衛星上網以及3G/4G上網功能。系統後臺采用大數據分析和雲計算技術,客戶端軟件適用於Android、iOS、Winphone等不同操作系統的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具備了較高的先進性和較好的兼容性。同時,這一技術可應用於高鐵、普通旅客列車和地鐵。

從目前來看,在飛機和高鐵上安裝wifi系統都是一個趨勢。然而,飛機和高鐵會選擇怎樣的商業模式降低成本也給大家留下了許多想象空間:一、高端享受型,收取相對較高的wifi費用,但可以不斷提高用戶體驗,讓最需要wifi的人使用快速便捷的網絡;二、“免費”午餐型,這也許是互聯網思維下最流行的模式,也許現在的中國人已被許多互聯網公司所“寵壞”了,認為互聯網免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如果飛機和高鐵wifi能夠免費,則取決於兩種途徑是否可行,一是wifi技術能否突破而使成本大幅度降低,另一個則是機票和高鐵票的價格提升以支付全艙覆蓋的免費wifi;三、廣告贊助型,這也是互聯網思維下流行的一種模式,找個第三方來為消費者的用戶體驗提升來買單。這其實並不難實現,只要有一個很好的渠道銷售模式,民航和高鐵wifi將成為一個很好的廣告投放平臺。

而在此過程中,對於民航公司來說,最需要應對的挑戰或許仍然來自於內部:機內wifi的興起在短時間內很可能不會帶來新興的業務,卻會沖擊民航傳統的廣告業務。



新聞來源:i天下網商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