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輔助服務”將成為全服務航企增收新途徑

2017年9月1日

低成本航企的成功運營不僅為航空市場帶來了一種新的運營模式,其輔助服務收費還為航空公司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來,全服務航企由於成本、票價和競爭壓力,已經開始向低成本航企學習,增加輔助服務收入。然而,不同于提供單一服務的低成本航企,全服務航企靠"拆分"服務獲得收入,似乎有"名不正則言不順"之嫌。不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輔助服務"將成為全服務航企新的收入來源。

所謂輔助服務,是指航空公司除核心業務之外,其他與運輸有關的輔助性服務。對此類服務收取的費用,即為航空公司輔助收入。

眾所周知,低成本航企以簡約、高效和低成本模式進入市場後,優勢明顯。現在,低成本航企在亞洲市場上的佔有率已達到40%以上。當然,低成本並不意味著服務水準低下,其簡約主要體現在沒有冗繁的設施和服務上。除運輸服務外,其他輔助服務均需付費購買,如餐食、選座等。這不僅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資源浪費,提高了效率,還帶來了較高的收益。

相比之下,傳統航企的機票價格既包括了運輸的費用,也包括了行李托運和餐食等服務內容。但是,由於市場競爭加劇,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低成本航企進入市場後,機票價格持續走低,傳統航企步履維艱。例如,老牌航企英航所屬的國際航空集團是世界第三大航空集團。然而,在進入21世紀後,英航經歷了虧損、裁員等一系列變化,目前頹勢依然。

當然,也有許多傳統航企通過更換老舊飛機提高運營效率,通過增設高端經濟艙和多功能座椅等吸引旅客,扭轉不利的局面。另有一些航企則奉行"拿來主義",直接採用低成本航企的做法,將原有的服務"拆分",收取輔助服務費。

2016年,全服務航企輔助收入最高的是美聯航,達62.22億美元。但如果不計算其中的常旅客計畫(占48%)、旅行和零售傭金等項目的收入,與運輸有關的行李托運、餐食、選座和客艙娛樂系統收入占比有限。低成本航企輔助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美國精神航空,達46.4%;平均每位旅客貢獻的輔助收入高達49.89美元,相當於精神航空一些航班的票價。

我們從上述對比可以看出,全服務航企通過"拆分"服務獲得的收入有限,但隱含的弊病被許多人忽視:按照差異化競爭的原則,直接採取低成本航企的運營策略,不僅收入增加有限,還將更多的客戶推向了競爭對手。

英航首席執行官高致翔曾表示,英航需要的是低成本的思維和文化。60多年前,英航在歐洲境內一些航線上的票價約40英鎊,如今不但沒漲價,反而價格有所下降。對輔助服務收費讓一些老客戶認為票價上漲卻沒有得到更好的服務,故離英航而去。

其實,低成本的思維和文化並不只體現在宏觀運營上,在輔助服務方面同樣有效,而且不需要更大的投入,利用全服務航企已有的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優勢即可實現。現在,全服務航企已經廣泛應用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例如,自助行李托運、移動跟蹤和人臉識別技術都讓以往繁瑣的手續變得簡單。如果我們將這些技術與區塊鏈技術結合起來,那麼旅客在出家門前或出機場時,行李便可直接交由快遞公司處理。旅客到哪裡,行李就運送到哪裡,而且行李行蹤也盡在旅客"掌"握中,全程輕鬆無憂。在機場內,安檢處和值機櫃檯前不會出現擁堵情況,旅客輕鬆自如地上下飛機。筆者認為,如果全服務航企提供這樣的輔助服務並收取合理的費用,旅客一定非常歡迎。

實際上,利用"互聯網+"我們還能將一些客艙用品外包,允許旅客在網上按需付費選取,既降低成本,也更環保。這樣的"互聯網+輔助服務"各方受益,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