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需認可內地民航學院人才

2019年3月11日

作者:鍾山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三月五日向全國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加大城際交通、物流、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而二月十八日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出要建設世界級機場群,增強澳門、珠海等機場功能,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支持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和澳門機場改擴建。

         在澳門,民航不僅是居民便捷的出行方式,更是旅遊業的主要依托力量。而在機場建設中,人才培養比硬件設施建設更加重要。二〇一八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國民用航空局、香港特別行政區民航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民航局就聯合開展國家生產C919飛機的運行評審和加強三地適航審定合作,在香港分別簽署了合作安排和備忘錄,透過推動標準和流程的協調統一,促進融合發展。根據《合作安排》,香港民航處和澳門民航局將派員加入國家民航局的專業委員會,參與C919大型客機四個範疇的運行評審工作,包括駕駛員資格、最低設備清單、計劃維修要求及客艙應急撤離示範。

         國家民航局副局長李健表示,《合作安排》和《備忘錄》是三方在既有成果基礎上擴大合作範圍,深化合作層次的重要舉措。希望港澳民航專家發揮在參與國際交流、行業現代化管理、國際標準採納與實踐等方面的優勢,與內地深化交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未來歡迎港澳繼續參與國家民航發展,在合作共贏中推動內地與港澳民航實現更高品質發展,為民航強國建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在適航方面的緊密合作上,現時三地已建立了四項相互認可的合作,即航器維修單位批准、相互認可航空器維修培訓機構批准、相互接受適行證、和相互認可航空器改裝和修理設計批准。然而,澳門特區沒有空中交通管制、維修飛機等民航專業人員;在澳門沒有自己空域的情況下,對內地的民航學院培養出來的專業人員也不作認可,那怎麼可以融合發展呢?民航中南管理局最近表示,要把空管的標準(如距離單位)與港澳地區統一融合起來;因此,澳門特區需要對內地民航學院人才作出認可,才能實踐行政長官為實現在參與大灣區建設中提出「堅持特區提升自身能力和加強區域合作的兩條腿走路,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去年十二月在北京舉行的民航行業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庫年會,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出席會議並強調:人才是民航強國建設和高品質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和最根本的組織保障,要發揮好專家庫的智庫作用,努力做好新時代民航人事人才工作,共同創建培育人才的良好環境,造就一支與民航強國相適應的結構全、素質高、規模大的民航人才隊伍,推動實現民航高品質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民航從業人員從一九七八年的屈指可數發展到了如今一百多萬人的龐大規模,民航人才隊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建設力量。中國民航局直接管理了五所高等院校,分別是中國民航大學、中國民航飛行學院、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和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它們是中國民航航空專業培養的主管道,目前在校生總規模超過七萬人,每年可以為中國民航提供超過一萬五千人的航空專業人才供給。同時,每年組織開展了各類航空專業人才培訓量已經突破了百萬人次,為中國民航保持一支高水準的專業人才隊伍作出了重要貢獻。

         澳門正在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平台,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報世界美食之都,去年經國際機場出入境的旅客量突破八百二十六萬人次,是本地人口的十二倍之多;航班量超過六萬五千架次,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15%和12%。由此可見,民航業在澳門正處於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培養各類型的民航人才已刻不容緩。

         早在二〇〇八年,內地及港澳三方已開始商談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的相互認可。同意在現有相互認可的基礎上,三方今後的合作將朝著統一適航標準及程序的方向發展,加強航空安全工作的效率。我國現在已是世界航空大國,內地民航院校每年培訓的優秀民航人才,澳門有關部門應該認可他們的學歷,使他們能夠投入澳門特區民航建設之中,為「一中心一平台」和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服務。

新聞來源:民航論壇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