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民航發展走在世界前列

 

作者:鍾山

 2019年07月22日

不久前在廣州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空域協同發展研討會指出,二○一八年,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旅客量超過二億人次、航班起降量一百四十一萬架次,已超越全球三大灣區。會議上,民航局、民航局空管局等部門,廣東、香港、澳門等民航單位共同提出倡議,持續完善大灣區空管合作機制,加快推進大灣區空域結構優化調整,積極推進技術創新。

 

中國民航局空管局有關負責人說,對空域資源的優化提升,是粵港澳大灣區民航「供給側」優化提升的重要命題。粵港澳大灣區內匯聚了包括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七個機場,共計十一條跑道,灣區內空域小、流量大,是全球空域最複雜的地區之一。

 

開拓更多空域資源,已成為民航系統永恒的話題。會議上,民航局空域管理中心代表對粵港澳大灣區空域發展合作歷程進行了介紹,M503航線是當中的重點。M503航線是近年來民航空域協同發展的有利嘗試,是切實服務於民航使用者的重點空域項目。從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九日啟用,到二○一八年一月四日M503北向航線和銜接線順利啟用,M503不斷拓展升級,已成為港澳往來華東地區的海上「快車道」。據悉,M503航線開通前,華東地區往返粵港澳大灣區及東南亞的航班延誤突出,航班正常性較低。M503航線雙向運行後,每日約分流A470航線上一百架次的航班量,大大緩解了A470航路擁堵狀況。

 

要解開空域資源緊張這一世界性難題,有賴科學理論的支撐和解構。所以,此次會議的另一個聚焦點是「空域建模」——利用真實的大數據,構建精確的演算法模型,對粵港澳大灣區空域優化進行「沙盤推演」,提供精准的決策依據。

 

早在二○○四年,民航局、香港民航處及澳門民航局已組成三方工作組,共同協調珠三角地區的空域管理安排。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發展契機下,二○一七年,內地與港澳三方共同決定搭建空域模擬模擬評估平台及開展資料共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空域模擬建模工作。在民航局空管局空域中心牽頭下,港澳兩方及內地中南空管局共同參與,模擬建模工作於二○一七年十一月正式啟動。民航資料公司與香港民航處分別承擔了不同區域的模擬建模和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基線模型融合技術工作。中南空管局、香港民航處、澳門民航局共同提供了運行資料和管制運行業務支援。

 

此次搭建的空域基線模型,是粵港澳大灣區迄今為止空管資料最為完整,模擬度與實際最為接近的空域模型。建立的基線模型模擬時間共計三十二小時,涉及廣州、深圳、珠海、香港及澳門五大機場共九條跑道,三十五個管制磁區,一百六十七個飛行程式,三百二十個航路點,一千七百四十四條班機航線走向,六千四百九十一條模型規則。透過該模型,可以對空中交通管理多個範疇進行科學分析,為未來的模擬應用打好堅實基礎。未來,內地及港澳三方將共同協商確定空域調整方案,並以基線模型為基礎進行修改優化,開展模擬模擬,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運行效果,為大灣區空域優化調整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援。

 

近年來,在民航局空管局的統籌下,空域精細化管理的實際效能已經充分體現。中南空管局作為試點,通過建立健全包括空域使用審批、空域動態調整使用、空域釋放應急回應機制等八項空域精細化措施,努力推進珠三角地區調整和新辟等待航線和等待區工作,促進運行容量的提升。

 

技術創新有力地推動了三地民航事業的統籌發展,協同決策放行系統CDM則成為聯結三地民航各方的重要平台。目前,中南空管局自主研發的CDM系統與香港、澳門國際機場ACDM資料互聯對接工作正不斷推進,空管、機場、航空公司的資訊溝通和決策更加順暢,運行效率不斷提升。此外,基於性能的導航(PBN)、連續下降運行與連續爬升運行(CDO/CCO)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也使粵港澳大灣區民航發展走在世界前列。有賴於一系列技術創新,二○一八年中南空管克服複雜天氣和大流量,轄區內各機場放行正常率達到84.04%,同比提升6.03%,空管原因佔計劃航班比例僅為0.26%。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