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澳門航權發展

2017年10月24日

鍾 山

中央政府今年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編制,把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門作為整體來考慮。中外學術界和投資銀行分析員認爲,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拓展港澳發展新空間,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港澳應在探索高標準貿易規則發揮作用,形成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包括粵港澳共建金融核心圈,形成以香港為龍頭,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托,南沙、前海、橫琴為支撐的金融核心圈。

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骨幹工程,港珠澳大橋最快可在今年年底落成通車,如區域機場之間的分工合理,可為澳門的航空運輸業務帶來新的商機。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對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和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實施作用巨大,有助澳門實現可持續發展。港珠澳大橋建設對「一國兩制」下區域交流與融合有重大促進作用,可促進區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整合。

港珠澳大橋通車對澳門發展帶來多項綜合影響,交通的可進入性對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影響重大,亦是衡量指標之一。現時來澳國際旅客佔比較低,國際航線十分有限,大橋接駁後澳門可充分利用香港國際機場的優勢。由於香港國際機場早已飽和,第三條跑道即使通過環評都需要十年,這為澳門帶來巨大商機。由於制度相同,澳門可承擔起香港第三條跑道的功能作用。

港珠澳大橋可作為吸引國際旅客來澳的切入點,建議開發新的房地產及相關產業,與大橋效應相銜接,完善交通網絡建設,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大橋通車後,將迎來更多旅客,能夠刺激產生新的商業區,尤其是新口岸及東北區的發展。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將令港澳交通更便捷,令澳門與區域之間聯繫更緊密。因此,澳門應當充分把握其自身不可替代的角色優勢,加強與區域經濟整合,在建設世界級珠三角都會區中發揮重要作用。面對未來眾多機遇,政府應該未雨綢繆,切勿坐等大橋效應。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在珠江口西岸的交通樞紐,澳門國際機場和澳門民航業在將發揮應有的作用。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將不斷加強各單位統籌行動和協同效應,力求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契機,繼續配合特區政府推進「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建設。
七月下旬,澳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蔣朝陽應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CAM)邀請,就「灣區建設與澳門航權發展」相關議題進行專題演講。機場專營公司方面對此次講座十分重視,CAM執行委員會主席鄧軍率全體員工出席。

蔣朝陽指出,澳門國際機場應邁向航線多元化,以配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發展目標,吸引更多航空公司開拓澳門市場,鼓勵他們拓展國際航線。另外,低成本航空運輸已成為現今出行的主要趨勢,因此發展低成本航空有助吸納珠三角的低成本客源,配合澳門機場推出的「直通快線」服務,為過境旅客提供省時及輕鬆的旅程。除此之外,進一步加強與珠三角其他機場的合作,互補優勢,共同發展。

學術界亦關注「第五航權」對澳門民航業發展的重要性,認爲應透過運用澳門的「第五航權」,外地航空公司可經停澳門再飛往第三地,既彌補直航客源不足的問題,同時豐富居民、遊客的外遊選擇,激勵本地以及周邊地區居民更多使用澳門國際機場出遊。

二○一六年,澳門國際機場接待旅客突破六百六十萬人次,按年增長14%,除了再創歷史新高,同時也突破了該機場每年接待六百萬人次的設計上限。該機場去年整體營運收入亦保持正增長,機場總收入約四十五點一億澳門元,按年增2.7%,當中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收入達十三點三億元,按年增8.9%。
在二○一七年,該公司預計升降航班達六萬零五百架次,較去年成績提升8%;貨運量三萬四千公噸,較去年升6.3%;旅客六百八十五萬人次,提升3.8%。

研究指出,珠三角五個機場的客貨容量在未來二十年的預期增幅,未能應付中長期的需求,至二○二○年未能滿足三千三百萬人次區內客運需求,二○三○年更高達一點四七億人次,預測珠三角的經濟發展足以支撐珠三角五大機場今後二十年的發展。按照特區政府制訂的機場發展規劃,澳門國際機場到二○三○年的客運量將達到一千五百萬人次,現時機場採取的擴建工程、更新基建設備,均朝着這個長遠目標做好準備工作。

新聞來源:民航論壇2017年10月23日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