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業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硬件

2017年6月26日 

     澳門特區政府最近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公開徵集社會各界的意見,並舉行專題座談會。社會各界人士反應熱烈,並就規劃踴躍發表意見。政府代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必將為澳門特區各界進一步發展、提升,為澳門服務國家和聯通世界,提供更加廣闊的平台和多元的機遇。

    習近平主席於二○一三年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粵港澳大灣區」隨即亦進入「一帶一路」規劃,並於二○一五年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文件。「粵港澳大灣區」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區、機場群、城市群,可形成全球最大的運輸和物流中心,亦會發展航運、跨境基礎設施、以及以港澳為主的金融及專業服務。

    可以預期,「粵港澳大灣區」今後將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群地區,也是創新能力最強和最開放的城市群地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城市群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格局。從世界各國城市群發展的空間格局來看,沿海灣區城市群是發展條件最好、最具有競爭力的城市群,例如著名的美國三藩市灣區城市群。

    廣東省方面認爲,「粵港澳大灣區」有經濟、社會、環境和交通互聯互通等概念。前一段時間,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已委託中國國際經濟研究中心推動此事。要打造大灣區,就是要和紐約、洛杉磯、東京灣去比一比,也有條件比一比,相信未來粵港澳合作可在世界的大灣區競爭中衝得更快更強。

    「粵港澳大灣區」的範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輻射範圍包括泛珠三角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初具國際一流灣區的特徵。大灣區的經濟總量、經濟質量、經濟潛力在國家經濟中地位突出。大灣區地理位置優勢明顯,産業結構高端化發展,創新驅動特徵明顯,開放型經濟特徵明顯。此外,大灣區內人文交流成效較好,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較高。

    「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大灣區的重要意義,首先體現在深化「一國兩制」實踐;同時表現為對外支持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對內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大灣區將致力打造世界級新經濟區域,增強科技創新、擴大國際合作、提升優質生活,建設內地與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主動把握大灣區帶來的發展機遇,搭上祖國發展的快車;避免在合作的浪潮中錯失良機,避免在未來的發展中被邊緣化。

    内地專家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各種挑戰,當中最大問題在於粵港澳三地實行不同制度,大至法律制度、貨幣制度,小至交通條例等,加上從高鐵「一地兩檢」、發展新界東北等爭議中,可見部分港人視「深港同城化」、「粵港融合」如洪水猛獸,對於與粵澳「融合」為同一城市群,民間會引起強烈反彈,甚至新一波的政治危機。另外,美國和日本等地的知名大灣區,雖然地理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成熟、文化傳承豐富,亦不缺高級教育機構、先進交通及科技,但各樣社會問題亦乘勢而生,包括樓價飆升、居民收入不均嚴重等。

    「粵港澳大灣區」有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寳安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珠海機場,以及佛山、惠州等支線機場,每年總客運量一億多人次,是全國範圍内民航業務最繁忙的大灣區。此外,還有惠州軍民合用機場,珠海九洲、深圳南頭兩個直升機機場,以及佛山、岑村兩個軍用機場。大灣區機場密、流量大、空域複雜,空域資源相當之緊張。

    澳門學者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地域面積、人口數量、港口規模及機場的吞吐量佔優;與工業化產業多且集中的的東京灣區、高科技公司聚集的三藩市灣區、進入業集中的紐約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港澳特區實行「一國兩制」,三地共使用三種法律,建設複雜程度高許多,不僅在人才、資金流通存在一定的困難,更難以在九市二區中定位大灣區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要區域協同,各有分工;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發揮各自的特色。

    民航業雖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硬件之一,但大灣區内各個民航機場各自爲政,各自建設航空運輸中心,既有良性競爭,也有非良性競爭。在爭奪民航客貨源和空域資源方面,瑜亮情結經常表露無遺。有民航界人士指出,澳門和珠海兩地在口岸通關、機場合作方面,不但未能滿足兩地發展的需要,離《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要求,以及中央給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也有大量應予改進的空間。

    如果「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能以大局爲重,在民航建設和營運方面摒棄地方利益觀念,謀求互利共贏,發展前景將無可限量。

 

新聞來源:民航論壇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