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及港澳公務機市場潛力巨大

2017年6月19日

台灣傳媒最近有一則關於大陸公務機市場不斷壯大的報道。文章說,時間就是金錢,尤其是在大陸如此幅員遼闊的市場,私人飛機成了富豪的基礎交通工具。據不完全統計,一百一十四位華人富豪中,就擁有一百六十四架公務機,最愛買飛機的是北京人,上海為因應不斷增長的私人飛機起降需求,還可能建造一個專用機場。

台灣媒體以羡慕的口吻說,在大陸被稱公務機的私人飛機,成本可不小,除了飛機本身的維護、專業服務託管費用外,每次航行都要付航路費、起降費、油費、停機費、放行費等,以廈門機場為例,光停機費一個晚上就要一萬元人民幣。

胡潤研究院報告顯示,大陸富豪馬化騰買了龐巴迪環球6000,而萬達的王健林、阿里巴巴的馬雲,以及香港富豪李嘉誠、李兆基、鄭家純都是買灣流G550,市價大約三億元左右。北京擁有公務機數量最多,共三十四架,佔比21%;其次是上海為主的長三角地區,共二十九架(其中上海有九架);排名第三的是香港,共二十五架;排名第四的是深圳為主的珠三角地區,共二十四架(其中深圳有十架)。胡潤指出:如果從粵港澳大灣區來看,這個區域絕對是第一名。

如果論最受歡迎的公務機,第一是灣流(七十七架),其中G550就高達三十九架,成為最受中國企業家青睞的公務機。第二是龐巴迪(三十六架),選擇龐巴迪挑戰者605最多,有十二架。以上海領頭的長三角地區,共有二十九架公務機,去年上海機場的私人飛機起落量突破六千架次。

民航專家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内地民營經濟總體的健康增長能為國內的公務機市場助力不少。「一帶一路」建設同樣加快了企業購買公務機的決策。而在配套設施和航空政策逐漸完善後,我國公務航空產業將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期。從公務機交付數量看,截至二○一五年底,大中華地區共有噴氣式公務機四百六十六架,其中大陸地區二百九十七架,港澳台地區一百四十二架。按内地企業家的購買能力,應該有一千九百架的規模,可知發展潛力巨大。

二○一六年三月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這一年定位為「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改革將為公務機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分行業來看,房地產、能源等高增長的局面將結束,其在公務機細分市場的比重正在下降。像投資、新金融、消費、醫藥、旅遊、文化娛樂、IT行業、新能源、電商、網遊等行業發展迅猛,將會成為公務機消費新的增長點。

「一帶一路」輻射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三十多億人口。以「一帶一路」領銜的傳統產業正在加速海外佈局,民營企業在海外的專案投資紛紛落地,隨著項目投資的逐步到位,有機會加快企業購買公務機的決策。民營企業從通航產業入手介入高端製造業,會給公務機市場帶來新的機會。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公務航空市場之一。然而,二○一三年以後,這一快速的增長勢頭逐漸放緩,制約公務航空市場發展的因素也從多層面凸顯出來,所以市場的隱憂也不容小覷。

我國公務航空市場雖增速快,但相比國外成熟的市場,如北美市場一萬二千多架和歐洲二千多架,中國公務機總量還很小(不到三百架),並未真正發揮公務航空便捷、高效的本質屬性。因此,對客戶所享受到的公務機服務以及運營商自身都面臨實際的困難。

由於國內現行的空域管制體系,公務航空企業在時刻和停機坪兩塊資源獲得上都受到了限制,嚴重影響了他們的運營效率。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樞紐機場,供需矛盾已經十分突出。而停機坪方面,在現行條件下,資源緊張的大型機場已經沒有擴容的餘地,供需矛盾只能通過新建通航機場或者在新建民用機場中規劃公務航空功能區域加以解決。

也有民航專家指出,公務航空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和維修保障能力的不足,已經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公務機飛行保障需求。近年我國通航機場(含臨時起降點)只有四百多個,與美國一萬八千個通航機場數量差距仍然很大。同時,專業人員短缺也是制約我國公務航空快速發展的不利因素,尤其是飛行員。公務航空隊飛行員的要求比民航飛行員的要求高,需要有大型飛機的飛行經驗和上萬小時的飛行經歷。此外,對於公務機而言,機務人員、簽派人員的短缺現象也很明顯,這些都制約了中國公務機業務的發展。

新聞來源:民航論壇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