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賦能 民航運營生態重構

2025年10月27日

在全球航空運輸業逐步走出新冠疫情陰霾、迎來復甦與增長的關鍵階段,機場作為連接世界的重要節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運營壓力和服務升級挑戰。客流量的快速回升、運營成本的持續攀升,以及對安全、效率和體驗的多重需求,推動機場加速朝智能化、自動化、無縫化方向轉型。

英國知名情報與咨詢公司ValourConsultancy在最新報告《2025年智能機場無縫旅客旅程》中指出,生物識別技術和身份管理技術正被廣泛應用於旅客流程,逐步成為推動民航旅客便利服務市場發展的關鍵動力。隨著旅客對“絲滑”數字化體驗需求的不斷增加,機場和航空公司正通過部署生物識別技術,重塑旅客出行的每一個環節。

驅動民航服務市場擴張

報告預測,2024年~2033年,全球機場旅客便利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58億美元,其中生物識別相關解決方案的市場份額將超越傳統非生物技術成為主流。推動這一增長的核心因素是機場運營商及其技術合作夥伴對運營效率、服務質量和旅客體驗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以更少的資源創造更高價值的現實壓力下,生物識別技術和身份管理技術成為關鍵突破口。

ValourConsultancy咨詢公司對全球近3900個機場的自助服務與自動化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越來越多的機場正在採用生物識別技術處理旅客流程,包括值機、行李托運、安檢、登機和邊境檢查等環節。報告指出,一些機場已將“生物識別賦能的無縫旅程”視為差異化競爭的核心戰略,這不僅提升了旅客滿意度和忠誠度,而且優化了資源配置,降低了運營成本。

報告作者約翰·德夫林表示:“在後疫情時代的復甦階段,航空運輸業面臨更大壓力,企業必須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個性化的服務。市場動態已發生根本性變化,關鍵在於更智能地運營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他還指出,隨著旅客對非接觸式服務體驗的接受度不斷提高,生物識別技術的普及已不再局限於大型樞紐機場,而是逐步向區域性機場拓展。

報告還強調,供應商的商業模式正在發生轉變。過去以設備銷售為主的收入結構正逐步向服務導向型轉變,尤其是維護、升級與續約合同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收入來源。這種趨勢不僅增強了客戶黏性,也為技術供應商提供了更穩定的現金流與長期合作機會。

助力機場基礎設施智能升級

隨著全球航空旅客量的持續增長,機場基礎設施的擴建與現代化已成為各國政府和機場集團的重點投資方向。報告預測,到2033年,全球將新增236個機場,屆時機場總數將接近4100個。這些新建機場大多屬於年旅客吞吐量在500萬人次~1500萬人次的“第三梯隊”機場,以及年旅客吞吐量少於500萬人次的“第四梯隊”機場,主要分布在亞太地區、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

這些新建機場項目的落地,不僅是應對航空客運需求增長的必要舉措,更是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關鍵選擇。隨著全球航線網絡的持續拓展,新建機場將顯著提升旅客吞吐能力,提高多式聯運效率,增強偏遠地區與全球市場的連通性。作為區域發展的強勁引擎,新機場有望激活當地文旅産業潛能,推動現代物流體系叠代升級,吸引高附加值産業和商貿資源匯聚,從而打造以航空樞紐為核心驅動的新興經濟增長極。

在這一輪機場擴建與現代化浪潮中,智能化、自動化技術的部署成為重中之重。德夫林指出:“隨著更多流程實現自動化,運營成本正不斷降低,投資回報率則在持續提高。”例如,自助值機櫃檯已投入使用超過20年,其功能也在不斷升級,提供多語言界面、生物識別登錄、行李標簽打印和座位選擇等綜合服務。

在行李處理領域,自助行李托運設備已逐步呈現三種主流形態:具備基本稱重和行李條打印功能的基礎型設備,能夠實現自動掃描和行李傳送的半自動型設備,以及集成了身份驗證和全流程行李處理功能的綜合服務型設備。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目前集成生物識別技術的自助行李托運設備市場份額約為14%,但預計未來幾年將迎來快速增長,並有望成為機場盈利潛力最大的旅客交互節點。

電子閘門作為高效、安全的旅客通行方案,已廣泛應用於登機口、安檢通道和貴賓休息室入口。生物識別系統已成為智能邊境檢查的核心技術支撐,特別是在美國、歐盟、阿聯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正通過立法或行政規範推動其應用。

提高民航旅客體驗標準

現代旅客對便捷數字化體驗的期待,已成為推動機場技術革新的核心動力。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和機場正在將數字身份認證整合至旅客App、自助終端和登機流程中,打造“一張臉通行機場”的無縫旅程。

這種技術整合不僅提升了旅客滿意度,也帶來了豐厚的商業回報。旅客在體驗更順暢的旅程後,其在機場內的消費意願大幅增強,特別是在餐飲、零售、貴賓服務等非航收入領域。機場因此成為“更具吸引力的目的地”,實現運營效率與商業收益的雙贏。

報告預測,2025年,生物識別相關解決方案的市場價值將首次超過傳統非生物識別解決方案,成為旅客服務市場的主導力量。隨著更多機場和航空公司推動流程現代化,生物識別技術在旅客通關方面的收入佔比將從2024年的47%提高至2033年的76%。

盡管生物識別技術無法覆蓋所有旅客,如部分老年人、兒童、隱私敏感者,但其對整體流程的優化作用顯著。德夫林指出:“旅客對生物識別技術的接受度正在迅速提升,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已廣泛使用面部識別或指紋驗證的背景下。機場引入這些技術不僅能釋放人力資源,更能將人工服務集中於有特別需求的旅客群體,實現服務精準化。”

到2033年,涵蓋硬件、軟件、身份管理及相關服務在內的機場旅客接觸點整體收入將實現93%的增長。非生物識別解決方案預計將在2029年達到增長頂峰,之後增長動力逐步減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生物識別技術與身份管理解決方案將實現高達217%的迅猛增長,從而確立其主流方案的地位。

報告總結稱,這類生物識別解決方案具備高度可擴展性,不僅適用於大型國際機場,也能通過模塊化部署方式服務區域機場。“機場無須一次性投入巨額資金,即可在最關鍵的旅客接觸點引入自助與自動化服務,逐步建立智能化運營體系。這種靈活、分階段的實施策略有助於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提升機場對航空公司和旅客的吸引力”。(中國民航報 特約撰稿人董晨晨)

延伸閱讀

未來機場通行證:數字化身份正逐步成為“新標準”

盡管行業預測未來民航客流量將持續攀升,但傳統流程中旅客需要反復出示實體證件的體驗痛點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制約了機場在有限空間內的運營效能提升。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依賴人工核驗健康證明的應急模式,更暴露出傳統身份驗證體系的脆弱性,促使民航業達成共識——唯有將身份與旅行資格審核前置至抵港前階段,方能支持未來規模化運營。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發布的OneID倡議,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抓手。該體系以生物識別技術為基石,構建起旅客自主可控、可驗證的數字身份系統,旨在實現機場全流程的高效、無縫、非接觸式通行。其發展路徑呈現兩大戰略方向:一是“起點前置”,將身份核驗嵌入線上值機環節,旅客可通過航企App或網站提前上傳護照及面部生物特征數據。二是“終點延展”,將便捷體驗貫穿旅程全周期,涵蓋中轉、抵達和行李提取等場景。

其中,“起點前置”理念已在多國推進實踐。部分國家正推動預審信息的跨主體協同共享,促使簽證與入境資格審查在航班落地前形成閉環,旅客抵港後僅需要通過快速生物識別核驗即可高效通行。與此同時,配套的數據隱私保護框架也在同步構建,通過明確生物信息非集中存儲規則、確保技術方案滿足各國數據監管要求,切實降低該技術的落地應用門檻。

有業內專家指出,健康證明的數字化是一次大規模的用戶教育。疫情迫使人們習慣了在手機上存儲和出示數字健康憑證,這為全球旅客接受數字護照和登機牌鋪平了道路。IATA聯合多家技術供應商和大型機場開展互操作性測試,目標是在不久的將來,使“OneID”從可選功能轉變為系統默認配置。

在全球航空運輸業加速智能化、數字化、無縫化的浪潮中,生物識別技術已從錦上添花的可選項變為機場提高運營效率、優化旅客體驗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ValourConsultancy的行業洞察頗具啟示:“未來的機場將超越傳統交通樞紐的定位,進化為以旅客體驗為核心、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的智慧服務平台。”在這一轉型過程中,能否率先構建跨機構協作、高可信度的數字身份體系,將成為決定機場運營效能和服務質量的關鍵競爭力分水嶺。(董晨晨)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