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謬以千里:釐清“備降”與“迫降”之別

2025年08月28日

把旅客安全送到目的地,是民航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航班運營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諸如雷暴等惡劣天氣、旅客突發疾病、故障等情況,這時候就可能需要啟動航班備降程序。

然而,很多媒體在報道的過程中經常會把 “備降” 錯誤表述為 “迫降”。看似僅一字之差,實則二者在危險程度、操作性質、應對流程上存在本質區別,不當表述不僅違背事實,更可能對公衆造成嚴重誤導。

備降是指飛機起飛後,由於目的地機場不具備降落條件或航班自身原因改航降落到其他機場的情形。

航班備降在國內外比較常見,原因多種多樣,包括機械故障、旅客突發疾病、航路交通管制、大面積雷雨無法繞航、機場臨時關閉等。對於航班備降,航空公司、機場均有預案。航空公司在執行航班前,都要選擇合適的備降機場,一旦出現不正常情況,即可按預案實施備降。因此,備降是航班安全運行的主動措施,安全完全有保障。

迫降是指飛機因全部發動機失效、部分或全部起落架無法放下、嚴重的操縱系統卡阻、飛機燃料用盡等造成飛行機組操作極其困難需要在機場甚至機場以外的陸地或水面上緊急降落的情形,這種情況都需地面啟動高級別的應急響應。如2009年全美航空公司薩利機長因雙發全部失效駕駛客機成功迫降在哈德遜河上。

備降≠迫降!迫降與備降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兩者面臨的危險程度卻相差甚遠。備降是可控範圍內的備用運行方案,而迫降則是緊急狀況時的無奈之舉。

作為普通的旅客區分備降與迫降其實很簡單。備降是有準備的降落,飛行員有足夠的信心安全落地和選擇降落機場。而迫降必然是在緊急情況下發生的,是飛行員無法選擇的,為了保證安全只能按當時發生的特殊情況做出的應急反應,是飛行員無法評估和確定的一種將安全保障在最低限制的動作。

航空安全是公衆關注的焦點,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對航空術語的使用更需嚴謹準確。“備降” 與 “迫降” 的一字之差,看似細微,卻可能讓公衆對事件風險産生誤判,甚至引發不必要的恐慌。唯有準確區分專業術語、客觀傳遞事實信息,才能真正發揮媒體的信息科普與輿論引導作用,也讓公衆更清晰地理解航空安全運行體系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