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形成世界級機場群
2025年08月26日
【據新華社廣州二十五日電】伴隨着一年來密集的“擴建潮”,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全球機場跑道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世界級機場群”加速形成,藍圖日漸變為實景。
首座五跑道機場
今年七月三十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第五跑道成功試飛,這將是中國第二座、大灣區首座五跑道機場;八月三日,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三跑道飛行校驗順利完成,為年內投用奠定基礎;加上去年十一月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正式啟用,已有十三條機場跑道在用的粵港澳大灣區,將很快迎來第十四、十五條跑道。
目前,大灣區內有廣州、深圳、香港三座樞紐機場,珠海、澳門兩座幹線機場,以及惠州、佛山兩座支線機場,航線網絡遍及全球二百多個城市。
各地推進改擴建
除了廣州、深圳、香港的機場,大灣區其他幾座機場也不斷刷新改擴建“進度條”。去年五月,惠州機場改擴建機坪正式啟用,停機位從原來八個增至十四個;十一月,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填海工程動工;十二月,佛山機場新航站樓投入使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世界級機場群。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航空管理培訓中心功能,提升廣州和深圳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增強澳門、珠海等機場功能,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
去年,大灣區七座機場旅客總吞吐量突破兩億人次,折射出大灣區城市群活力提升、對外開放擴大以及城市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為大灣區機場擴建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機場群的發展,也與大灣區“硬聯通”加速密不可分。
隨着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多個大型跨境基建項目相繼落成,香港國際機場已在大灣區建立了緊密、多維度的海陸空聯運網絡;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搶抓深中通道開通機遇,在中山、江門啟用兩座航空港,開通深中、深江兩條機場快線。
日前,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3航站樓工程通過竣工聯合驗收,未來這裡的綜合交通中心還規劃引入六條高鐵和三條城際鐵路;由中鐵建工集團承建的深圳機場東站規劃車場規模六台十四線,深江鐵路、廣深第二高鐵、深大城際鐵路以及多條地鐵等將在此交匯,旅客上樓可搭乘飛機,下樓可換乘高鐵和地鐵,所有中轉最快可在五分鐘內完成。
四通八達、彼此聯動的海陸空聯運網絡,不斷刷新“灣區速度”。
中鐵建工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圳機場東站建成後,從這裡出發,半個小時可到廣州南沙自貿區,一小時可到江門,將成為大灣區的關鍵樞紐站點之一。
協同機制展優勢
大灣區機場群還明確差異化定位體系。在協同機制方面,已建立珠三角五大機場主席會議機制,每年召開會議促進合作交流;二○二三年底“經珠港飛”政策正式實施,從內地出發經港珠澳大橋前往香港國際機場的旅客,無須辦理香港入出境手續;香港與東莞合作的“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已累計服務超過三百家大灣區外貿企業。
協同機制正使大灣區機場群從“規模優勢”升級為“質量優勢”。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到二○三○年,大灣區航空客貨運需求量將達三點八七億人次、二千萬噸。大灣區機場群正形成“香港國際中轉+廣州亞太樞紐+深圳新興市場直航”的多層網絡,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及新興市場,展現出強大的全球連接能力。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所長王國文表示,機場群的擴容不僅會使大灣區成為連接中國與全球的航空物流樞紐,還會在區域內降低企業物流成本,促進經濟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帶動臨空經濟發展,促進消費升級,推動大灣區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聞來源 :澳門日報
本文轉載自澳門日報,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