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流量節節攀升 新技術推動民航業變革
2025年07月28日
航空旅行正經歷結構性變革。數據顯示,全球航空旅客數量持續攀升,預計將在2037年突破82億人次。在此背景下,新技術成為消除行業痛點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AI)、生物識別和自動化等創新技術不再停留於概念層面,而是切實重塑著民航業的運營模式,正持續推動航空出行朝更安全、高效、便捷且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演進。
全球航空運輸技術引領者國際航空電訊集團(SITA)近日發布的《SITA2024年航空運輸業IT洞察》報告顯示,影響行業發展的核心在於安全保障、運營效率和無縫旅客體驗。與此同時,網絡威脅升級、運營復雜度提升以及技術叠代加速帶來的挑戰亦不容忽視。
網絡安全:從“可選配置”到行業生存“必答題”
數字化進程的加速,使民航業的安全風險呈指數級增加。從旅客數據到航班運行系統,航空公司與機場已然成為網絡犯罪分子觊觎的“數據富礦”。一次成功的網絡攻擊不僅可能導致運營癱瘓、巨額經濟損失,更會對企業聲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這是任何市場主體都難以承受的代價。
值得欣慰的是,行業正積極構建防禦體系。78%的航空公司和52%的機場已將人工智能納入網絡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通過智能算法實現威脅的預判與攔截;機器學習技術則被用於漏洞掃描,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航空公司在網絡安全領域的表現尤為突出,這或許與其在全球化運營模式下面臨的復雜威脅環境直接相關。
安全運營中心(SOC)逐漸成為行業“標配”,87%的航空公司和77%的機場已設立相關部門或機構,通過實時威脅監控與快速響應體系,保護其數字資産、信息系統和網絡基礎設施。此外,多因素身份驗證(MFA)、數據加密等傳統安全手段持續發揮基礎防護作用。
網絡威脅日益復雜,勒索軟件的運用和網絡“釣魚”攻擊手段不斷增加。為此,民航業加大技術投入——提升防火牆性能、強化端點安全防護、搭建零信任架構成為主流選擇。隨著雲系統應用的普及,遠程訪問安全管理與數據防泄露技術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核心結論清晰可見:網絡安全已從“可選配置”升級為“必答題”,成為行業生存與發展的剛需。
值得注意的是,若IT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創新技術應用將成為無本之木。為此,42%的航空公司將IT系統升級列為優先任務。高速、安全的網絡架構是保障值機終端、登機系統等關鍵系統順暢運行的基礎。
67%的機場制訂了IT基礎設施強化計劃,旨在通過5G等技術部署,實現從行李追蹤到數字化系統的全面升級,為可持續發展築牢根基。雲計算平台的規模化部署打破了實時數據共享的技術壁壘,推動民航業協同效率提高。
面向未來的IT建設不僅關乎效率提高,更致力於全鏈條體驗優化。從飛機實時維護、空中交通管制自動化,到航企與機場的協同效率提升,底層技術升級正推動民航業向全場景智能互聯演進。
人工智能:民航業全鏈條效率與個性化服務引擎
人工智能正全方位向民航業滲透:從飛機維護、機組調度到客戶服務,智能化解決方案為各環節加裝效率引擎。數據顯示,74%的航空公司已將人工智能應用於內部運營優化。
聊天機器人實現了7×24小時旅客咨詢響應,提供即時的客戶服務。這些聊天機器人能夠回答常見問題,如航班狀態查詢、行李托運信息、登機口變更等,大幅提高了旅客滿意度。
智能預測工具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分析歷史數據和實時信息,提前預警航班延誤風險。鑒於此,航空公司可以提前調整航班計劃,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航班延誤給旅客帶來的不便。
相比之下,機場的人工智能應用進程稍顯滯後,僅有18%的機場將其用於旅客服務。目前,機場主要在以下領域應用人工智能:智能導航系統通過室內定位技術,幫助旅客快速找到登機口、行李轉盤等關鍵位置;智能安檢系統利用圖像識別技術提高安檢效率,減少旅客排隊等候時間。目前尚未有任何機場將人工智能納入戰略決策體系,這為後續發展預留了廣闊的提升空間。
在行李管理領域,人工智能展現出獨特價值:智能追蹤系統通過實時位置監控與異常行為分析,可有效降低行李丟失率。精準的運輸預測與負載均衡算法確保行李在正確的時間抵達指定地點。實踐證明,採用人工智能行李解決方案的運營商不僅實現了成本節約,更顯著提升了旅客滿意度。
人工智能的價值超越自動化範疇,讓服務更具個性化。航空公司可以根據旅客的偏好和歷史數據推薦最適合的座位,通過分析旅客的消費習慣和偏好提供個性化的升艙建議,根據旅客的飲食偏好和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機上服務。智能數字助理則幫助旅客實現機場導航、語言翻譯和實時登機信息同步,構建全流程智慧服務體系。
可持續發展:技術驅動下的行業轉型與體驗革新
可持續發展已從行業倡議升級為剛性目標,航空公司和機場正通過技術創新與運營優化,向淨零碳排放目標邁進。數據顯示,85%的商業航空公司正在投資節油機型,82%的商業航空公司正試圖通過航線優化實現燃油效率提高。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應用迎來突破,62%的航空公司已開始使用SAF,這一比例較2023年同期顯著提升。機場在SAF領域的進展相對滯後,當前僅有22%的機場支持相關加油設施,但同比9%的增長率顯示其追趕態勢。
更多機場將目光投向能源管理,90%的機場啟動了暖通空調系統升級與電力優化項目,74%的機場持續推進車隊減排計劃,72%的機場則強化了廢棄物回收體系建設。
技術為可持續發展賦能。人工智能燃料優化工具幫助飛行員規劃節油航線;數字孿生技術則通過虛擬仿真模型,助力機場實現能源效率的精準調控。與此同時,電動與氫動力飛機的研發雖處於早期階段,卻展現出顛覆行業的潛力,有望從根本上減少碳排放與化石燃料依賴。
生物識別技術正在顛覆傳統出行流程,讓旅客告別護照與登機牌的煩瑣核驗。在面部識別等數字身份解決方案的幫助下,旅客登機時間縮短30%,候機時間縮短60%,成效顯著。
行業對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前景達成共識。75%的航空公司計劃在2027年前部署相關技術,43%的機場將生物識別身份管理列為投資重點。然而,技術應用也伴隨著新的挑戰。45%的航空公司和39%的機場方面坦言,數據隱私與安全仍是主要顧慮。行業需要在便捷性與安全性之間實現平衡,通過合規的數據管理體系,夯實旅客信任基礎。
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場景並未停留在機場範疇。未來,在大型活動入場、酒店入住、免稅店購物等場景中,由於數字身份互通,消費者將享受全流程無縫銜接的便捷服務。科技將通過數據的有效應用,助力旅客的出行體驗不斷提升。
延伸閱讀
技術融合驅動民航業邁向智能化新紀元
展望未來,民航業的技術革新將呈現多維度融合的快速增長。在網絡安全、IT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持續投入,正在重塑行業的競爭格局。行業管理者唯有緊跟技術變革的步伐,找到正確的投資方向,方能在新一輪産業升級中搶佔先機。
民航業以開放式體系架構擁抱技術變革,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清醒認識到所面臨的安全、數據、標準和人才等諸多挑戰,並通過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和措施,推動民航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全球航空運輸事業的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在技術融合的浪潮中,航空公司與機場的協同進化將成為關鍵。航空公司通過人工智能優化機組調度與個性化服務,形成核心競爭力。機場則依托5G、物聯網和數字孿生技術,打造智能樞紐。打造空中與地面相融合的立體化智慧生態,將大幅提升民航業的整體運營效率和旅客出行體驗。
挑戰與機遇始終並存。跨主體的數據壁壘亟待打破。例如,在生物識別領域推動全球數字身份認證體系互認,在可持續航空燃料領域構建從生産到加注的全鏈條數字化追蹤系統,讓技術創新突破“孤島效應”,形成規模效應。
此外,網絡安全威脅的日益復雜化,要求行業持續加大在安全領域的投入,確保旅客數據和航班運行系統的安全。數據隱私保護需要更完善的行業標準,新興技術的倫理風險則需要建立預研機制。
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的虛假信息風險、生物識別數據跨境流動的合規挑戰,行業需要建立預警響應機制。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的嚴格監管模式為高風險場景的技術應用提供了立法範本,值得行業借鑒。
當前,挑戰聚焦於技術規模化應用的速度——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實現創新解決方案的普及,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命題。在聚焦技術突破性發展的同時,我們更需要以人文溫度平衡技術理性,建立技術與人性的共生關係。民航業的未來圖景將由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共同繪制。
當人工智能從“效率工具”進化為“生態夥伴”,當生物識別從“流程簡化”延伸至“身份賦能”,當可持續技術從“成本負擔”轉型為“競爭優勢”時,航空旅行將超越物理位移的單一維度,成為安全、舒適與環保價值交織的沉浸式體驗。旅客將享受到更加個性化、高效和便捷的服務,而民航業也將邁向更可持續和智能化的新紀元。(《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董晨晨)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