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讓焦慮減輕一些 讓安全更穩一些
2025年07月22日
夏季到來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雷雨天氣高發的汛期。這一時期雷暴、強對流天氣頻繁,不僅影響城市交通,也給航空運行帶來了嚴峻挑戰,航班延誤、備降、取消的情況明顯增多。面對雷雨天氣的不可控性,民航各方要進一步增強應急響應和服務能力,旅客也應多一份理解與理性,共同守護安全、穩定的航空出行環境。
雷雨天氣對航班運行的幹擾主要體現在影響飛機起降安全,以及影響空域容量和航班排序上。數據顯示,每年6月~8月,全國民航天氣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誤佔比超過60%,其中雷雨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在惡劣天氣條件下,空管部門會根據雷達信息對雷雨區域進行限流管控,影響航班的放行和進離港順序。同時,大型機場周邊航班密度大,一旦天氣影響空域運行秩序,就可能形成“多米諾效應”,造成航班連鎖式延誤。
盡管天氣不可控,但如何有序應對,最大限度減少對旅客出行的不利影響,依舊是擺在民航系統面前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從空管系統到航空公司、機場,民航各方正以科技手段和管理創新增強雷雨季節的運行保障能力。一方面,氣象預警技術持續進步。民航局與中國氣象局建立了雷暴預警信息共享機制,利用雷達回波、閃電監測和風場建模技術,為航班調度提供更及時、準確的預報信息。另一方面,民航協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例如,通過ACDM(機場協同決策)系統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民航各保障單位能夠實時溝通,完成對航班運行相關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智能決策,從而保障航班動態調整高效可控,有效減少無謂的長時間等待和起飛中斷。此外,航空公司和機場的地面服務也在不斷改善。如國航、東航在雷雨季節推行“延誤保障計劃”,在天氣預報顯示航班將受影響的情況下,提前開通退改簽綠色通道,並加強客服中心的人手調配。隨著信息透明度的持續增加和應急響應能力的不斷增強,民航有能力做好雷雨季節的服務保障工作。
在雷雨季節,旅客的出行體驗往往會受到影響,萬一無法成行難免心生焦慮。但我們也要認識到,航班延誤並非航空公司“主觀拖延”,而是對飛行安全極度負責的表現。面對不可抗力天氣,旅客不應將情緒宣泄在民航一線工作人員身上,而應更多理解民航運行的複雜性。近年來,旅客在突遇航班延誤時展現出較高的理性素養。例如,今年4月,廣州白雲機場因雷暴陣雨而導致數百架航班延誤或取消。有旅客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表示,“雖然耽誤時間,但天氣不是人為能控制的,安全第一”。也有人通過社交媒體平台主動分享延誤應對經驗,比如及時查看天氣App、關注航企賬號、下載機場App掌握登機口變更信息、準備應急藥品與食品等。這樣成熟、冷靜的應對方式既能緩解焦慮,也體現出對民航行業的理解和尊重。旅客的理性不僅是對自身安全負責,更是對整個公共出行秩序的守護。
雷雨季節帶來的航班運行波動,既是對民航系統服務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旅客理性素養的檢驗。民航應持續增強技術能力、優化服務流程,真正做到“延誤有解釋、等待有安排、需求有回應”;而旅客也應充分理解“安全優先”的運行原則,用理性心態看待雷雨造成的暫時不便。在雷雨頻發的季節,讓我們相互理解、攜手同行,讓“出行焦慮”減輕一些,讓飛行安全更穩一些。(中國民航報 記者王詩彧)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