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季乘機指南:當你的航班在天上“堵車”時

2025年07月11日

“廣州、深圳大面積延誤”、“香港機場也開始sorry了”……最近,你是不是也被這些詞條刷屏了?炎炎夏日,華南區域的雷暴像是開了“包月套餐”, “機場道歉”甚至成了一種略帶調侃的“都市傳說”。 

華南地區為何頻頻在雷雨季“中招”?當航班“趴窩”,旅客焦躁,機場又在進行著怎樣一場無聲的“天地大作戰”?今天,就讓我們撥開雷雨雲霧,一探究竟。

1 為何航班總在雷雨季“趴窩”?科學解碼三大迷思

Q明明機場晴空萬里,憑什麽不讓我飛?

A: 你的飛機遭遇了“空中堵車”。

這可能是旅客最困惑的問題。答案在於,飛機的飛行並非“兩點一線”那麽簡單,它需要在一條被稱為“航路”的空中高速公路上飛行。影響航班的,不僅是出發地和目的地的天氣,航路上的天氣更為關鍵。

正如我們在地面上會遇到高速公路因前方暴雨而封閉一樣,空中的航路也會被雷雨雲團“堵住”。例如,颱風過後,雖然廣州、深圳本地天氣好轉,但其外圍環流可能在廣東、福建等地形成大範圍的雷雨區,恰好覆蓋了廣州、深圳機場進出港的主要航路。此時,飛機無法安全穿越這些危險區域,只能在地面等待“道路”疏通。這就好比您家門口路況很好,但通往公司的必經之路卻發生了嚴重擁堵,您同樣無法按時抵達。

Q為什麽颱風/雷雨都過去了,還要“流量控制”?

A: 天空也有“交警疏導”。

雷雨過後,天空放晴,但航班起飛的指令卻遲遲不來,廣播里傳來一個讓人陌生的詞——“流量控制”。

其實這很好理解。想象一下高峰時段的城市交通,一場大雨導致所有車輛都堵在了路上。雨停後,交警需要指揮車輛有序通行,如果所有車都一窩蜂湧上路,必然導致新的、更嚴重的擁堵甚至事故。

空中交通也是如此。雷雨天氣導致大量航班積壓,空中的航路和機場的跑道容量都是有限的。為了確保安全,空管部門必須像“空中交警”一樣,限制單位時間內進入空中的飛機數量,讓它們按順序、分批次起飛,保持安全距離。這個過程就是“流量控制”。雖然需要等待,但這恰恰是為了保障每一架飛機和每一位旅客的安全。

Q為什麽感覺華南區域的機場總在道歉?

A: 天公不作美+特殊的地理位置。

這真不是錯覺,整個華南沿海,從福建、廣東到香港、澳門,都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汽充沛,極易形成雷暴。以深圳為例,根據深圳市氣象局的數據,深圳年平均雷暴日數高達62.7天(1981-2023年數據),這意味著一年中有近兩個月的時間都可能受到雷暴影響。

華南夏天的“高濕高熱”體質,加上它作為強對流天氣“南下通道”的關鍵位置,讓這片區域的機場在夏季注定要打更多的“天氣硬仗”。

2 做“機敏”旅客,把等待變成一種體驗

當旅客因延誤在候機樓里焦急等待時,民航體系在進行著一場爭分奪秒的協同作戰。為了應對雷雨天氣,民航系統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五早”機制:早預警、早會商、早決策、早處置、早告知。從民航監管機構,到航空公司、空管、機場和各個保障部門,都在全力保障旅客的順暢安全出行。

惡劣天氣無法避免,作為乘客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機敏”的準備,將不可控的等待時間,轉化為一段更從容、更具價值的個人時光。

01 出行前:“天時地利”全掌握

•挑時段:盡量選擇早班機!雷雨通常在午後和傍晚更為活躍;

•看天氣:雷雨季出行,提前關注出發地、目的地及主要航路線路的天氣;

•買保險:航班延誤險雖然不能讓航班立刻起飛,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時間和經濟損失;

•留時間:如需中轉,務必預留充足的銜接時間。國內中轉≥2小時、國際中轉≥4小時。

02 滯留機場的“打開方式”

•靜享一隅:找個安靜角落,辦公閱讀或休憩放鬆都不錯;

•尋味美食:還可以把候機廳變成你的美食廣場,嘗嘗特色美味;

•保持冷靜:密切關注航班信息,航空公司的官方App、小程序或服務熱線是辦理退改簽最快捷的渠道。牢記:理性溝通,避免過激行為,問題才能更高效地解決。

3 萬米之上,安全永遠是那盞導航燈

每一次“抱歉的通知”,背後是無數民航人頂著壓力、掐著時間、扛著風雨,在複雜系統中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安全底線。當天公不作美時,“安全落地”永遠比“準時出發”重要一萬倍。

理解這份不易,掌握出行貼士。希望下次再遇“雷暴季”,你雖然人在機場,但能少一分焦躁,多一分淡定從容。畢竟,平安回家,才是最好的“準時到達”。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