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顛簸≠不安全 了解這些讓乘機更安心

2025年07月09日

近日,多位網友發帖稱,6月25日晚,在乘坐吉祥航空上海—深圳航班時,在空中遭遇罕見的劇烈顛簸,餐盒、手機等物品散落客艙。“先是普通顛簸,緊接著所有人都感到了明顯失重。”親歷者戴先生描述稱。航班最終安全降落,吉祥航空方面表示,經核查,無人員受傷。值得關注的是,這樣的事例並非個案。近年來,受全球氣候異常影響,空中顛簸的發生頻率也呈上升趨勢。不過,針對此類現象,民航業早已逐步建立了科學有效的應對體係,而旅客只要掌握正確的自我保護方法,也能規避其影響。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汽車行駛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會産生顛簸,飛機在空中飛行時亦是如此。不穩定的氣流就如同坑窪路面,會導致空中顛簸的發生。
  按照強度來劃分,空中顛簸通常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嚴重三種類型。在發生輕度顛簸時,座位上的旅客可能感到安全帶輕微受力,未固定的物體輕微移動,飲料在杯中晃動但未灑出;在發生中度顛簸時,座位上的旅客能明顯感到安全帶受力,未固定的物體會因為顛簸而移動,飲料可能從杯中灑出來,人在客艙內走動較為困難;在發生嚴重顛簸時,座位上的旅客會感到安全帶猛烈受力,未固定的物體前後左右擺動甚至被抛起,人完全無法在客艙內行走。
  天有不測風雲,在飛行過程中有時難免會遭遇空中顛簸。不過,旅客通常無須擔心,因為其中大多數都屬于輕度顛簸,對乘機舒適度和飛行安全影響甚微。即便是遇上嚴重顛簸,也鮮少能真正威脅到飛行安全。
  追根溯源,大氣中的不穩定氣流——亂流——是引發空中顛簸的幕後推手。不同亂流的範圍、方向和速度各異,根據其成因可分為熱力亂流、動力亂流、航迹亂流、晴空亂流等。熱力亂流是地表增熱造成氣溫水平分布不均勻引發的,常見于低緯度地區,多發于夏季中午和午後。動力亂流是指地表附近空氣運動受到阻礙和風的空間分布有明顯切變造成的亂流,多見于高緯度大陸,在山地飛行時尤為常見。航迹亂流則是飛機飛過的區域所産生的亂流,如果兩架飛機距離太近,前機尾流區域的擾動氣流會非常強烈,導致後面的飛機遭遇強烈顛簸。
  最令人防不勝防的當屬晴空亂流。不同于其他亂流可能存在雲層、風雨等明顯征兆,它往往潛伏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之中,尤其多發于高空巡航階段。其形成與大氣運動密切相關:在地球自轉和太陽輻射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區域的高空(通常在7000米以上)會形成一個激流帶,寬度通常為幾十公里到幾百公里不等。當飛機不慎進入這樣的激流帶時,會出現突然擡升或下降,引發晴空顛簸。
  在現實中,晴空顛簸時有發生,如前文提及的吉祥航空上海—深圳航班遭遇的正是晴空顛簸。當時,劇烈顛簸持續10秒,依靠機組的妥善處置,最終航班安全降落。類似情況也出現在2023年7月10日國航上海—北京航班上,據機上旅客描述,先是小幅度顛簸促使乘務員提醒旅客係好安全帶,隨後突發劇烈顛簸,沖擊力導致一位未及時係好安全帶的旅客和一位正在提供客艙服務的乘務員被抛向艙頂。所幸航班最終平安落地,機上人員均無生命危險。
  風險總體可控
  “乘坐飛機可能會遇到強烈顛簸,空中顛簸始終是飛行的特征。”英國研究相關領域的專家馬克·普羅瑟如此表示。但在其看來,盡管空中顛簸可能讓旅客感到不適,但它通常不會對飛行安全構成影響。
  認識到空中顛簸的客觀存在,民航業持續探索減少其影響的技術路徑。在飛機設計層面,主要採取兩種策略應對空中顛簸。一是被動顛簸減緩技術,通過優化氣動外形和結構構型等,使飛機在遇到顛簸時盡快減小顛簸幅度;二是主動顛簸減緩技術,借助加速度計、機載探測雷達等傳感器採集飛機顛簸相關信號,並將其輸入顛簸減緩飛行控制係統,由係統發出指令,指揮操縱面快速偏轉,從而減小顛簸幅度。
  有備方能無患。除了在設計層面的努力,增強顛簸預報能力同樣不可或缺。例如,廈門航空與國家氣象局合作開發了基于機載探測的顛簸實時預報係統,目前已實現業務化穩定運行;南航以EDR(En?ergy Dissipation Rate,能量耗散速率)預報數據為基礎,研發了顛簸預報算法模型,並將其融入“南航智行”和氣象綜合告警係統,為飛行員提供精細化的顛簸風險提示;西藏航空同樣引入EDR技術並研發了專屬天氣App,助力飛行員提前制定應對策略。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空中航線上的顛簸氣象預報準確性正不斷增強。
  然而,並非所有空中顛簸都能被提前預警,對晴空顛簸的預測便是一個典型難題。其特殊性在于,氣象雷達主要依靠探測大氣內的散射體考察大氣運動情況,而在晴空顛簸發生時空氣透度較大,導致氣象雷達難以有效捕捉信號。當然,預警困難絕不意味著風險失控,“人”的關鍵作用在此凸顯。民航局在《關于制定空中顛簸管理程序防止人員傷害的要求》中指出,可以通過加強飛行機組、客艙乘務員以及簽派員應對空中顛簸的課程訓練等一係列舉措,防止和減少空中顛簸造成的人員傷害。
  落實到航空公司的操作層面,針對晴空顛簸,飛行機組會在模擬機訓練中進行專門演練。一旦遭遇嚴重顛簸,機組會將自動駕駛儀從常規方式切換為“駕駛盤操縱方式”,飛機會順著垂直氣流的方向“隨波逐流”,從而減輕機體所承受的載荷。這一操作雖然會給客艙帶來類似過山車的強烈起伏感,但能有效避免過載風險。
  除了不斷精進的飛行技術,愈發精細的客艙服務同樣是保障安全的重要環節。以海航為例,其乘務團隊已經建立全流程顛簸風險管控機制:航前與機組協同研判顛簸風險,動態調整服務方案;在遭遇顛簸時,及時整理和固定廚房物品,停止客艙服務;在餐飲服務結束後的專項安檢中,勸返客艙內站立的旅客,同時加大對洗手間排隊旅客的關注力度。總之,航企的一係列應對措施疊加不斷革新的技術,讓空中顛簸的風險處于總體可控狀態。
  科學避險指南
  當不可預知的氣流打破萬米高空的平靜時,掌握應對空中顛簸的科學知識,無疑將為旅客提供最可靠的守護。
  空中顛簸雖然鮮少釀成重大事故,但其引發的意外傷害風險不容小觑。回顧過往案例:2022年12月18日,美國夏威夷航空一個飛往檀香山的航班遭遇嚴重顛簸,一些旅客未來得及係好安全帶,造成至少36人受傷。2016年6月5日,哥倫比亞航空的一個航班在飛行途中遭遇晴空顛簸,包括空乘在內的23人受傷。這些案例警示我們,嚴重顛簸有可能給旅客身體造成傷害。
  在吉祥航空晴空顛簸事件的評論區內,網友“閃耀Bruce的贊”留言道:“每次我都提醒自己,係好安全帶是硬道理。”樸實無華的經驗之談點明了空中顛簸的避險關鍵——係好安全帶。尤其是在飛機爬升和下降階段,因為需要穿越復雜的高空氣流層,空中顛簸發生的概率顯著增加,此時係好安全帶更加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空中顛簸尤其是難以預測的晴空顛簸,可能發生在飛行的任何階段。因此,旅客只有全程係好安全帶,才能最大限度防範意外傷害。
  對于攜帶兒童或嬰兒的成人旅客,應務必確保孩子全程係好安全帶,切不可因孩子哭鬧或抗拒而忽視安全帶的重要作用。孕婦旅客同樣需要係好安全帶,可將安全帶係于大腿根部,並墊上小枕頭等柔軟物品以提高舒適度。
  如果在巡航階段遭遇突發顛簸,而此刻旅客恰巧不在座位上,該如何應對?此時,旅客應盡快用力抓住前方椅背或座椅扶手,盡可能固定好自己的身體,防止被抛離或摔倒。待顛簸強度稍微減輕後,應迅速尋找最近的空座位坐下並係好安全帶。若周圍沒有空座位,可立即蹲下,同時雙手用力抓住任何可抓牢的穩固物件,將自己固定住。
  當空中顛簸發生時,飛機的左右搖擺或晃動,可能讓旅客感到失重、惡心、頭暈甚至嘔吐,此時可以通過咀嚼口香糖或捏住鼻子深呼吸,以緩解耳壓不適感。同時,可將頭穩固地靠在座椅頭枕上不動,有助于減緩眩暈。座椅前方的口袋內通常配有經過防水處理的嘔吐袋,旅客可將其取出,以備不時之需。
  在嚴重顛簸導致飛機失壓的極端情況下,客艙頂部的氧氣面罩會自動脫落。比如2024年5月21日,新加坡航空一架客機因遭遇嚴重氣流顛簸,客艙內的氧氣面罩脫落。旅客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要迅速抓住面罩,按照指示進行佩戴。一般是先把面罩拉向自己,將其罩在口鼻處,然後拉緊固定帶。在保障自身呼吸後,再協助他人。

飛行安全是一張由專業機組與每位旅客共同編織的防護網。當廣大旅客都將全程係好安全帶的習慣和科學的應急處置方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時,面對空中顛簸就能從容不迫,有效規避風險。(中國民航報 記者方笑)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網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