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浪潮來襲為民航業發展增添新“智”力
2025年06月26日
當前,以人工智能(AI)為核心的一系列技術創新正如潮水般席卷全球,為各行各業創造全新的生産模式和發展機會。盡管AI“解鎖”了連科幻小說中都未曾設想過的能力,但這種前所未有的變革也隱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站在這個轉折點上,各行各業不僅面臨關乎未來的選擇,也從AI浪潮中不斷窺見未來發展的一角。民航業也不例外。
從5月底舉辦的第三屆民航科教創新成果展(以下簡稱“第三屆科創展”),到6月初舉辦的2025年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和首屆交通科技與産業創新發展大會(以下簡稱“2025科創大會”),再到同期舉辦的2025年智慧機坪新技術交流研討會,都不約而同地聚焦AI技術在民航業的落地實踐與融合應用,生動描繪了民航業發展的嶄新圖景。
AI已經在我們身邊,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生成式AI”“大模型”“多模態”“具身智能”……一系列熱詞從各個民航領域相關論壇現場頻繁傳出,成為炙手可熱的議題。主旨演講、圓桌討論等多個活動環節緊密圍繞這些議題展開。
事實上,這些熱詞並不只是潮流詞語。無論是短視頻、智能問答,還是智能家居、自動駕駛,這些詞語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盡管耳熟能詳,不少人還是會疑惑這些技術到底是什麽?現在發展到了什麽階段?未來又將如何推動行業發展?近期舉辦的展覽論壇的交流研討,給出了AI技術在民航業落地的無數答案。
從AI的發展進程來看,其發展大致將經歷決策式AI、生成式AI以及最終目標通用AI(AGI)三個階段。其中,決策式AI以規則、預測和優化為核心,是AI發展的較早階段;生成式AI能夠生成文本、圖像、聲音等多模態內容,是從模仿到創造的階段,同時也是當前AI所處的階段;而通用AI是擁有類似人類認知能力、能夠完成廣泛任務的階段,是AI發展的最終目標。簡單來說,在決策階段,AI只能完成簡單的問答對話,不具備創造能力;而進入生成式階段後,其不僅能完成問答,還從此具備了創造內容的能力。
在當前階段,生成式AI在各行各業已取得不少進展。民航業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對生成式AI的應用已滲透到安全、效率、服務和決策等多個環節。在2025科創大會航空運輸前沿技術論壇上,記者了解到,在繁忙機場管理航班時刻資源的過程中,包括機場、航企等民航單位通過應用AI技術,不僅能更好地分析航班延誤和取消的原因,還能基於這些分析進一步構建繁忙機場航班時刻容量模型,使其能夠根據航空公司的偏好和運營模式變化進行調整。此外,目前不少機場都在部署DeepSeek(深度求索),如新疆機場集團已將DeepSeek-R1大模型集成到氣象監測體系中,不僅實現了實時分析風速、溫度、能見度等氣象數據,還能自動生成氣象預警和運行處置建議。
除了生成式AI,“具身智能”也是熱議話題。究竟何為“具身智能”?從衆多專家學者的交流分享中可以簡單概括出,如同其字面意思,具身智能就是“具身化的人工智能”,是將AI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為“大腦”賦予“身體”,使得它們擁有像人一樣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是從物理形態層面對AI的劃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人工智能從屏幕里的虛擬算法向實體智能跨越有了頂層設計支撐。
在機場道面等多模態感知融合方法的研究過程中,民航業已應用空地一體化的具身智能設備,為科研領域注入了動能。時至今日,走入各大機場不難發現,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服務旅客乘機出行的各個環節。如在深圳機場航站樓內,旅客代步機器人、行李運輸機器人正在主動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智慧化服務。旅客若想喝咖啡、點外賣,還有咖啡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帶來不一樣的用餐體驗。此外,東航、春秋航空、深圳機場、福州機場等推出的“數字虛擬人”客服服務,基於AI大模型為旅客提供多渠道、多語種、智能化的信息問詢服務。而讓AI以物理形態進入塔台管制室、駕駛艙等輔助空中管制和飛行,或許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
AI的發展不是非黑即白的,也沒有簡單的發展答案
幾乎每種文明都有一個關於洪水的神話,並讓人們深刻意識到:一場巨浪可以席卷一切,隨之而來的是世界的重塑和重生。技術的崛起和傳播也一直以重塑世界的姿態出現。當前,一場AI技術的新浪潮正向我們洶湧而來,伴隨“浪潮”而來的,還有對潛在風險的遏制問題。而這不僅是包括民航業在內的交通運輸行業探討的重要話題,也為AI賦能交通運輸各行業發展提了個醒:AI的發展不是非黑即白的,也沒有簡單的發展答案。我們必須在技術的超強能力與潛在風險之間找到平衡點。
安全是AI發展的基石,更是民航業不可逾越的生命線。面對洶湧而來的AI浪潮,民航業一方面積極擁抱新技術,科學助力安全生産;另一方面,又以高度審慎的態度,安全有序推進新技術的應用。
近年來,中國民航積極推動智慧安檢建設,通過AI技術不斷優化安檢流程,逐步形成智能化、自動化的安全防護體系,在確保航空安全的同時,為旅客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出行體驗。AI智能判圖算法便是典型代表。拉薩貢嘎國際機場T3航站樓引入的AI智能判圖設備,充分結合AI的高速度、穩定性與安檢員的經驗、判斷力,大幅提高了安檢精準度和可靠性。在空管領域,AI也正在編織精密的守護網絡。以華東空管局發布的面向空管通導業務的智能體系統為例,該系統深度融合空管領域專業知識與業務流程,通過本地化部署和多模型協同,實現對業務數據的智能解析、故障推演和運維輔助決策。作為空管深度融合AI的標杆實踐,該系統的投用驗證了大模型技術在空管這一高安全性領域的可行性。
民航業在積極擁抱AI、賦能安全發展的同時,也始終對AI應用的潛在風險保持高度警覺,不僅清醒地看到其發展面臨的潛在風險,更秉持審慎穩健的推進態度。如AI算法的決策過程通常像是黑箱,缺乏足夠的透明度;又如AI在航班調度或飛行安全監測等關鍵領域若出現誤判,極有可能導致旅客損失、航班延誤等。因此,民航業在推動AI落地時,始終保持謹慎的態度,不斷嚴格規範數據管理,加大技術審查和監管力度,力求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將風險減到最小。
無論是第三屆科創展的展區現場,還是2025科創大會的論壇交流,都傳遞出一個鮮明的信號:民航業既驚歎於技術指數級發展的力量,又對其潛在風險感到憂慮。就像登山的首要事項並非速度,而是安全,民航對新技術的應用也是如此——這也是當前民航業的共識。
“以人民為中心”是科技的正道,更是發展的正道
“未來,會替代人的不是AI,而是會用AI的人。”
在2025科創大會上,衆多專家和嘉賓都提到了這個觀點。這一觀點不僅回應了當下人們對“AI是否會替代人類”的憂慮,也表明技術的本質是工具,而工具的價值在於服務人類。任何技術的興起與叠代若不能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便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對民航業來說,應用新技術“以人民為中心”,既是以每一位渴望安全便捷出行的旅客為中心,又是以追求高質量發展的行業整體為中心。
旅客的需求是民航業不斷推陳出新的起點和發展的動力,民航業始終堅持以旅客為中心推進AI技術的應用。AI的每一次算法優化、每一次預測分析、每一次決策輔助,最終目標都是讓旅客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適。從智慧安檢、“無感”通關,到智能行李托運系統的高效便捷;從智能導航系統為旅客提供精準的路線指引,到多功能AI地服機器人、行李搬運機器人協助工作,AI技術和智能化設備為旅客高效出行提供了重要支撐。而在城市上空為人們配送外賣、在田間地頭輔助人們耕作、在災區緊急運輸物資的無人機更是讓技術切實服務於人。
從民航業積極應用AI的過程來看,推動行業整體發展始終是其重要目標之一。民航局印發的《智慧民航建設路線圖》指出,“積極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智能機器人等技術推進飛行區保障無人化作業,提升航站樓服務智能化水平,實現航空物流關鍵設備自動化”“要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新興數字産業與民航深度融合,推進數據資源賦能民航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民航業應用AI並非局限於單一環節的效率提高或成本降低,而是著眼於通過AI賦能,系統性優化航空運輸鏈條的各個環節——從提高運行效率、安全裕度和旅客出行體驗,到實現資源管理精細化,再到優化決策支持體系——從而驅動民航業在安全、效率、服務、效益和可持續性等多維度實現協同進步和質的飛躍。
交通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而構建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正是這一戰略的重要抓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指出,推進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要提升智慧發展水平,加快提升交通運輸科技創新能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推動人工智能等行業應用。可見,以AI為核心的技術是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同時,民航業作為構建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重要一環,其智能化水平直接關乎國家交通體系的整體效能。因此,AI在民航領域的應用必須服務於更宏大的目標——構建“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全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從提升旅客出行體驗,到推動行業效率變革,再到服務國家戰略,AI技術的終極價值始終在於“以人民為中心”,從而讓交通更智能,讓國家更強大,讓人民更幸福。
站在新時代的坐標上,中國民航正以審慎而堅定的步伐,推動人工智能與行業發展深度融合。既擁抱前沿技術,又堅守安全底線;既追求效率飛躍,又不忘人文關懷,唯有此,AI才能真正成為托舉民航高質量發展的智慧之翼,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澎湃動能。(《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張之涵 報道)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