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善用“民航+” 打造雲端文化之旅
2025年04月30日
近日,國內首個航空服務體驗綜合體——廈航服務文化體驗館——在福建廈門正式啟用,媽祖主題文化展作為該館揭幕首展同步舉辦。而今年3月,媽祖神像搭乘廈航航班由廈門赴台文化交流的消息也引發關注。由此可見,民航不僅能夠跨越距離,實現地域間的交通往來,也能承載文化,促進人與人的心靈交融。
近年來,像廈航這樣借助民航推動文化傳播的案例比比皆是。今年2月,西部機場博物館在西安鹹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揭牌。作為全球機場首家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館,其基本陳列以歷年機場考古發掘出土的120件左右文物為載體,展現機場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歷程,以及陝西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和古代長安的盛景;專題陳列則每期精選一件陝西文物系統代表性文物進行輪展。除了機場航站樓,航班客艙同樣能化身文化空間。今年3月,南航在海口至多地航線上策劃推出“木棉傳韻黎錦傳情”特色主題航班活動,通過知識科普、互動問答、非遺手工體驗、贈送文創禮品等多種形式,將黎族文化融入到旅客乘機體驗中。
“民航+文化”為何能成為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一方面,旅客在候機、乘機時,既進入了相對固定的空間,又擁有一定碎片化的空閑時間,在此時見縫插針地利用展覽、快閃活動等方式進行文化傳播,能較好地吸引旅客的注意力,收到不錯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機場內、航班上的文化傳播往往具有較顯著的地域特色,與旅客旅途的出發地或目的地息息相關。這種場景化傳播不是生硬灌輸,更像是一種“精準推送”,與旅客出行的即時情景具有較強關聯性,能夠更好地引發旅客的興趣和共鳴。例如,貴陽龍洞堡機場近日在空港藝術中心為貴州民間藝術水城畫舉辦展覽,邀請畫師現場作畫,吸引了不少旅客駐足觀賞。
未來,要推動民航與文化傳播更好結合,可從多方面發力。從傳播內容來看,一方面,可以與地方文旅部門積極協作,推動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與機場這樣的公共交通設施交流聯動,進一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彰顯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抓住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以及世界讀書日等特殊的時間節點,策劃相應傳播活動、主題航班等,促進文化傳播。從傳播手段來看,可以積極運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新技術,增強文化傳播過程中旅客的交互感、體驗感,同時也可以運用視頻直播等形式,打破線上線下界限,進一步擴大傳播範圍。此外,還可以深入洞察旅客心理需求,結合地方特色、非遺技藝等推出相應文創産品,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帶動非航收入增加。
借助民航進行文化傳播,既折射出文化服務理念的發展,也是航旅融合的生動實踐。未來,期待旅客能在民航出行過程中體驗更加豐富的文化之旅。(中國民航報 記者潘瑾瑜)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