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協加速推進基于未來旅客出行的概念與解決方案

2019年04月17日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簡稱“國際航協”)在中國加速推進旨在提升旅客旅行體驗、貨物運輸和飛機周轉效率的各項解決方案,冀望從行業全景和未來發展趨勢,審視目前航空運輸業各業務之間的聯動與協同,幫助航空公司和機場制定戰略與把控具體業務走向,提升客戶滿意度。

       日前(2019年3月27日-28日),“國際航協機場與旅客體驗研討會”在江蘇揚州市舉行。330多名來自中國航空公司、機場、中航信、SITA (國際航空電訊集團)和華為等70余家單位的航空運輸業産業鏈業者參會。本次研討會以機場為核心,描繪了航空運輸業的全業務流程、外延和行業全景,分享了中國“四型機場”,即智慧機場、人文機場、安全機場和綠色機場的建設觀察、企業實踐案例分享及技術、解決方案支持等。

       國際航協北亞地區機場、旅客、貨運及安保服務總監侯侃先生表示:“新技術、新流程和新模式的創新與實施,將在整體上提升行業運行效率、降低運行成本,最終為客運與貨運客戶,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便捷的高品質航空服務。”

       國際航協NEXTT項目的願景是協調技術系統的應用和技術革新,通過機場及機場外的其它地方提升航空運輸業的效率。該項目關注旅客、行李、貨運和航班管理四個維度,實踐包括將旅客值機、行李、安檢等活動移到機場之外,實現數字化ID、聯檢環節及空側操作的高級處理。按照NEXTT項目的預期,2040年,旅客在機場辦理各種手續的時間將比現在節約45分鍾。

       “隨著旅客出行流程的逐步優化與理順,接下來行業關注點將會更多轉移到行李方面,行李運輸電子化、全鏈條追蹤、以及未來行李與貨運運輸的逐步融合、門到門行李服務的可行性探索等,都將為行業帶來新一輪效率與服務的提升。”侯侃先生特別指出。

2018年6月1日,IATA 753決議生效,要求成員航空公司能夠在旅客行李運輸的四個關鍵節點(行李交運、裝機、中轉、到達)追蹤行李。同時,要將追蹤到的旅客行李信息,在聯運航空公司之間進行信息共享以及數據交換。隨著RFID技術的部署與實施,中國數個機場有望于2019年內實現全流程行李信息的數據采集與交互。

       根據2018年國際航協全球航空旅客調查報告,全球有45%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在旅行中使用生物識別替代傳統護照。在北亞區,比例更高達50%。這一趨勢在15 - 44歲的人群中尤為顯著。國際航協One ID(唯一身份識別)正是著眼于數字化時代的旅客身份管理概念,旅客從預訂機票開始到抵達目的地,只需“刷臉”,無需任何傳統的紙質證件。航空公司、機場、邊檢、安保或海關機構等利益相關者都可以使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管理。此舉不僅能夠縮短旅客的排隊時間,更能提升機場安保和運營效率。

       據悉,河南南陽機場、雲南機場集團旗下的全部機場、廣州白雲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甘肅蘭州機場和甯夏銀川機場等,已嘗試推出了人臉識別登機。香港機場T1航站樓的出發大廳,已部署44部人臉識別閘機,將于2021年全流程全面啓用。

       據國際航協最新發布的《未來20年航空客運預期報告》,2037年時,全球航空客運量將翻倍增長,達到82億人次。全球航空運輸業重心正在東移。未來二十年,中國將新增旅客10億人次,客運量高達16億人次。“國際航協倡導的基于未來旅行需求而創新的概念、行業標准和解決方案,受到全球航空業的肯定與支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我們希望能夠助力中國航空業,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更好地抓住機遇和應對挑戰。”侯侃先生補充道。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