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撒網”,商機幾何?

2018年04月26日

雖然在空中使用Wi-Fi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兒,但目前國內真正能在萬米高空上網的航班還是少數,發條來自雲端的微信、微博,依然是不少旅客的“嘗鮮”之舉。

今年年初,民航局印發《機上便攜電子設備(PED)使用評估指南》。隨後,各航空公司陸續解禁機上手機的使用。一夜之間,旅客上飛機後既可以用“飛行模式”的手機聽歌、看書、拍照,又能機上Wi-Fi上網,這讓旅客開心不已。“可以開手機,還可以接入機上Wi-Fi上網,這樣的乘機體驗太完美了。”在搭乘東航的Wi-Fi航班時,有旅客這樣表示。

機上Wi-Fi迎來巨大商機

正如這位興奮的旅客所言,實現了第一步機上開機,第二步就應該是空中互聯了,旅客對于機上Wi-Fi服務的需求已經越來越大。

事實上,機上Wi-Fi已成為繼機票價格、航班時刻後影響旅客選擇的重要因素。中國民航網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3%以上的旅客在旅途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上網,並有超過70%的旅客願意為此付費。當飛行時間超過4個小時時,旅客的付費意願更是高達88.8%。

據了解,目前,在全球航空總裏程中,已有超過1/3覆蓋了機上Wi-Fi。其中,美國的航空公司有71%的航程實現機上Wi-Fi全覆蓋,而這一比例在非美國的航空公司中為13%。全美實現空中上網的飛機達到90%。

相比之下,我國機上Wi-Fi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迄今,並非國內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擁有機上Wi-Fi業務(包括局域網),且Wi-Fi航班覆蓋率也大多在5%以下。其中,主要使用空地互聯技術的有國內的三大航,以及海航和廈航等。在解禁機上手機使用之後,極大地刺激了中國旅客對于空中上網的需求,航空公司也更加確認機上Wi-Fi市場的潛力無限。

當然,這一點早已是國內機上Wi-Fi覆蓋率最高的東航所看重的。在今年的東航工作會議上,東航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馬須倫笑稱,自東航航班“歡迎開機”以來,旅客們都忙著玩手機不吃飯了,航班配餐數量要重新估算。東航旅客運輸量在2017年已經達到1.1億人次,每天運送超過30萬人次旅客。僅空中可以開機一個舉動,都會改變旅客的乘機習慣。未來,隨著空中上網服務的普及,航空公司的經營方式勢必都會跟著改變。

有的航空公司在布局機上Wi-Fi的同時,已開始重新評估機隊的機上娛樂系統。“機載娛樂系統采購費用高昂,而且維護成本很高,將來上網旅客對機載娛樂系統的依賴程度究竟還有多高?”香港航空服務總監簡浩賢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

東航一位客艙經理告訴記者,“之前,在飛機上不能使用手機,很多旅客上機後即便知道有機上Wi-Fi,也只能望洋興歎。那時使用上網功能的多數是飛行達人,他們會提前准備便攜式電子設備。隨著手機可以在空中使用,在航班上咨詢上網功能的旅客越來越多了,平飛時乘務員都忙著為旅客講解如何登錄”。

國內推進步伐有待加快

對于國人而言,空中上網並不新鮮,卻也不普及。

早在2005年時,空客公司就已借助“全球星”衛星通信系統實現了高空上網,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機上“無線網絡系統”。

在國內,國航最早涉足空中上網業務。據了解,早在2010年,國航便開啓探索地空互聯服務方式;2011年11月15日,國航機上局域網航班載客首航;2013年7月3日,國航全球衛星通信互聯網航班體驗飛行取得成功;2014年,國航航班又實現了地空基站模式(ATG)寬帶無線通信上網,成為國內首家同時實現地面基站寬帶互聯技術及衛星通信技術應用的航空公司。目前,國航在波音777和空客A330寬體飛機上可以提供機上Wi-Fi服務。

從2014年7月23日在京滬航線上成功測試通信衛星寬帶空地互聯商業航班至今,東航已有74架寬體飛機可以實現空中上網,占飛機總數的12%,是我國提供空中上網服務最多的機隊。

毋庸諱言。影響我國機上Wi-Fi推進步伐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上網改造費用高昂,一架飛機僅硬件改造的成本就超過300萬元,這還不包括後期的運營和維護費用。其次是技術更叠,此前國內航空公司投入不少精力的地空基站模式(ATG)寬帶無線通信上網方式,由于各種技術限制,目前基本被放棄。現如今,航空公司都在使用基于衛星的地空互聯,采用Ku波段為飛機聯網。此外,每年上百萬美元的頻段租賃費用也限制了機上Wi-Fi推進的步伐。

收費模式被市場看好

不過,隨著去年4月我國第一顆互聯網衛星——首次應用Ka頻段多波束寬帶通信系統的“實踐十三號”——發射成功,我國已成為掌握該項先進技術的國家,國內航空公司使用衛星技術上網的條件也日益成熟。無Ka,不Wi-Fi,或成未來風向。對航空公司而言,Ka流量成本僅為傳統Ku的1/5甚至更低,更有利于機上Wi-Fi的規模運營、持續運營。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場,而且仍然保持每年兩位數的增速。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預測,中國或將在2022年成為全球第一大航空市場。去年,全國民航旅客運輸量超過5.52億人次。如果有近七成的旅客願意為機上Wi-Fi付費,且在民航航班上全部加裝Wi-Fi設備,那麽這將是一個近4億人次的收費規模,同時還有超過兩位數的增幅,市場巨大。這一巨大的市場又怎能不讓網絡運營商、機載Wi-Fi提供商、航空公司心動呢?

因此,在空中手機解禁之後,國內航空公司掀起了一波加速布局機上Wi-Fi的熱潮。不僅是大型航空公司,中小航空公司也不甘落後,甚至是低成本航空公司也在積極謀劃飛機改裝。

目前,國內航空公司的機上Wi-Fi使用以免費為主。一般而言,經濟艙旅客需要事先申請,或者平飛後“開搶”;而頭等艙、公務艙旅客無須申請即可體驗。對航空公司來說,在看不清商業模式的現階段下,布局機上Wi-Fi更像是一筆戰略投資,前期投入大,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回報周期長。不過,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如果機上Wi-Fi在國內普及,收費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其實,機上Wi-Fi在外航長期以來都是收費的。據了解,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每次航班使用Wi-Fi收費將近178元;日本航空航程450公裏以內的機上Wi-Fi收費為500日元,約合人民幣30元;美國航空在北京—美國達拉斯、上海—美國達拉斯航班的機上Wi-Fi在2小時內收費13.2美元、4小時收費18.7美元,航班全程則是20.9美元。

國內航空公司也正在采用這種覆蓋成本的方式。廈航前一段時間在網站上發布了一份關于機上Wi-Fi的調研問卷,其中在收費形式上列出了3個選項:每個航段30元,但是只能夠比較流暢地體驗文字傳輸;每個航段50元,可以流暢地看新聞、購物;每個航段80元,可以相對流暢地體驗大部分網站、APP和股票軟件等。而香港航空的機上Wi-Fi前15分鍾是免費體驗,超出時間後旅客可以繼續訂購不同時間段的套餐。

航企正在探索多種盈利模式

除了向旅客收取使用Wi-Fi的費用外,航空公司也在探索多種利用機上Wi-Fi的賺錢之道,如開展機上電子商務。盡管中國的機上Wi-Fi起步時間較晚,但是中國互聯網已十分發達,在移動支付、電子商務以及娛樂方式方面,已在世界範圍內領先,可以發掘的空間很大。據了解,現在已有國際航班支持在飛機上的免稅店,通過機上Wi-Fi使用支付寶付費。

“空中電商”是目前在國內航空公司的上網服務中較為常見的商業模式。國航在其上網頁面上就搭建了“京東空中購”和“鳳凰知音商城”兩個購物平臺。還有不少航空公司考慮在酒店預訂、付費升艙和選坐、目的地酒店預訂、旅遊租車等方面提供增值服務。

此外,可行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按廣告點擊量、曝光量收取廣告商平臺費,或者是與廣告主簽署贊助協議;也可以向旅客提供直播內容、付費視頻等。這其中,最容易操作的就是廣告。以東航為例,在其機上Wi-Fi的登錄頁面上就有中國平安、上觀新聞的鏈接,而在小遊戲中,也有“百度外賣”的身影。而這些商業合作均會向品牌方收取一定的費用。

不過,目前的業界普遍共識是:現在談大規模盈利還為時尚早,畢竟在非航業務中,機上Wi-Fi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空中互聯尚處于摸索和培育期。

在未來幾年內,機上Wi-Fi覆蓋率將會呈幾何倍的增長。據預測,到2021年,中國機上互聯網機隊規模有望接近總機隊的50%,超過2400架。3年時間從100多架增至2400架,中國航空企業的機上Wi-Fi收獲期會來得很快、很迅猛。(《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柏蓓)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