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刷臉”通關還有多遠?

2017年10月9日

雖然由於自助值機亭和網上值機業務的普及,旅客的候機體驗有所提升,但是隨著乘機出行人數的增加,托運、安檢和通過海關的隊伍長度有增無減,如何縮短旅客排隊時間、緩解旅客出行焦慮,依然是各大機場亟待解決的難題。


想要依靠硬件管理提升旅客的出行體驗,也許生物識別技術可以幫忙。政府、航空公司、機場及其技術合作伙伴已經開始進行試驗,更好、更快、更精准的生物識別工具即將投入使用。這些新工具不僅提高了邊境管制和航空旅行的安全性,加快旅客的通關速度,還為機場和航空公司減少了相關部門的人員投入。


生物識別技術能自行識別旅客身份,免去工作人員驗看相關證件的程序,優化出港流程,所以使用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是,目前看來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尤其是在那些運行程序高度標准化且設備安裝空間緊湊的小型機場。


多方努力遍地開花


最先開始大範圍應用生物識別技術的是那些致力優化工作流程的政府部門。澳大利亞邊檢部門從 2007年開始使用生物識別技術,約半數入境旅客使用過這項服務。自 2015 年起,出境旅客可以通過接受面部和指紋識別通關。澳大利亞官員表示,生物識別數據比紙質文件更難偽造,生物識別技術的准確度更高。西班牙兩個最大的機場安裝了能夠進行面部和指紋識別的值機亭,該技術加快了持西班牙電子身份證或歐盟電子護照旅客的通關速度。


卡塔爾多哈國際機場的大部分旅客都有轉機需求,提高中轉效率對機場格外重要。國際航空電訊集團 (SITA) 在多哈機場對一套使用面部識別技術的安檢系統進行了試驗:在使用人數最多的安檢通道,一台裝置從每名旅客的護照或身份證上捕捉面部圖像,然後將圖像與旅客容貌進行比對;與此同時,設備通過政府系統提供的信息判定旅客的危險等級,並利用航班信息與登機牌上的信息進行驗證。通過驗證的旅客在登機門處需接受第二次面部識別。第一次識別過程用時為 20 秒鐘~30 秒鐘,第二次則縮短至 10 秒鐘。


SITA 在另一個試驗中將兩次面部識別過程進行合並,旅客只需在登機門處進行一次面部識別即可,但是如此一來,所需時間要更長一些。美國交通安全管理局 (TSA) 為了加快快速安檢計劃在丹佛和亞特蘭大機場的推行速度,正在對指紋提取技術進行測試。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看到了生物識別技術的優勢。乘坐新西蘭航空公司航班的旅客在值機亭接受攝像頭面部掃描後,掃描結果會與他們的電子護照信息進行匹配,通過檢查的旅客只需刷臉就可以登機。
美國的捷藍航空公司正在對波士頓飛往阿魯巴的航班進行測試。旅客只要站到照相機前,其面部信息就會與護照、簽證、移民信息以及航班信息相匹配,一站式服務免去了人工檢查護照和掃描登機牌的程序。如果試驗成功,運營商可能會將這項服務推廣至其他機場。


創新發展 大勢所趨


SITA 負責政府和安全解決方案的肖恩·法雷爾表示,端對端時代即將到來。他希望旅客能夠通過單一的生物信息,就可以通過包括值機、托運、安檢、邊防和離港在內的機場所有需要身份驗證的環節,甚至由於恐怖分子活動猖獗需在機場加強警衛時,旅也能借此順利快速通關。


芬蘭航空公司在赫爾辛基進行了面部生物識別技術的測試,公司收集了 1000 個常旅客的面部圖像信息,這些旅客經過指定櫃台依靠刷臉就能完成值機手續。芬蘭航空宣稱,該技術能讓登機牌成為過去式。達美航空公司已經開始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國際機場試驗生物識別技術,旅客在托運行李時,其面部圖像被提取後用來同護照上的圖像進行比對。達美還鼓勵常旅客購買標准年費為 179 美元CLEAR 生物識別服務,購買該服務的旅客從美國華盛頓裡根國際機場出發時可以通過驗證指紋辦理值手續。


目前,達美的測試範圍已經擴大至使用同樣的生物信息完成行李托運和登機手續。在紐約和亞特蘭大機場,公司通過離港出境旅客的面部圖像捕捉技術進行了測試。達美首席運營官吉爾·韋斯特預測,面部、虹膜以及指紋信息將最終成為許多中轉地的識別信息。


Neurotechnology為西班牙的機場提供了匹配系統。該公司最新開發的系統能夠每秒鐘完成12億個指紋、12億張面部以及7億個虹膜圖像的一對一匹配工作。圖格波克·迪曼是赫爾辛基機場面部識別技術試驗的負責人,他認為,過去提到這項技術,人們能夠想到的就是額外的安檢措施,與繁瑣復雜的程序聯系在一起,而他們想要改變這種情況。


赫爾辛基機場招募了 1000 名志願者,這些志願者在個人電子設備上下載了特殊的應用程序,並通過程序對自己的面部圖像進行提交。在機場,只要志願者走到特殊的值機櫃台,攝像頭就能捕捉到他們的影像,圖像匹配過程僅需 150 毫秒。


迪曼認為,不需要特殊的值機亭,也不需要通過特殊的門,通過刷臉就能完成值機,這對旅客來說頗具吸引力。在他看來,硬件設施沒有完善的必要,只要對識別軟件進行升級,也許 10 年內就可以讓這種登機方式成為現實。


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


對於運營國際航班的機場來說,面部識別技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超過一半的國際旅客持電子護照,這讓輕松快速提取面部信息成為可能。但同樣是電子護照,在使用指紋識別身份時就變得比較困難,需要使用數字鍵進行解鎖,且旅客必須曾經提交過指紋信息。機器可以快速對人臉信息與電子護照上的信息進行匹配,而指紋識別則需要耗費人力進行操作。匹配速度和准確性取決於匹配任務的難度。根據SITA 的說法,他們在多哈和布裡斯班機場對電子護照圖像與人臉實際圖像進行匹配,不僅耗時短且極其精確。在幾百個旅客面孔中確定其中一人身份只需幾毫秒。美中不足的是結果可能出現 3%的漏報率,需要人為進行干預。


如果"多選一"的範圍擴大,例如取幾小時之內所有離港旅客信息作為數據庫,比對結果所需時間會更長,精確度也會有所降低。目前,尚無法做到在美國所有機場的旅客信息中搜尋某個旅客的匹配信息。信息收集過程也受到質疑。一次性捕捉面部或指紋的電子信息最為便捷,但是倡導保護隱私的人對此提出質疑,擔心軟件會在除機場範圍之外對人臉信息進行追蹤和匹配。真正吸引人的是一個攝像頭就能解決機場通過的所有問題,但是搭乘國際航班的旅客少不了要隨身攜帶護照並接受一些其他檢查。


在運用生物統計學方法時,政府和航空公司關注的重點並不相同,前者更關注精准性,而後者則更關注便利性。法雷爾推崇 SITA 的智能路徑法,即在機場的一些檢查點用生物識別技術驗證旅客身份。法雷爾認為,利用生物識別技術不會改變任何基本的工作流程,只是提供了自動化選項。


他認為,該技術的發展不僅對政府和邊檢人員有利,也能讓機場更好地為旅客提供服務。SITA 的調查報告指出,與使用傳統方式登機的旅客相比,那些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護照檢查和登機的旅客對服務滿意度更高,57%的人會在下次旅行時繼續選擇進行生物信息驗證。


人們接受生物識別技術需要一個過程,也許與自助值機亭和網上值機類似,但其作為與人工檢查相補充的一個選項,能更好地被旅客所接受。


延伸:用好生物識別技術這個加分項


曾幾何時,提到生物識別技術,人們腦海中浮現的是有關未來電影中的畫面,似乎這項技術屬於太空時代。但是近幾年,僅僅依靠某一項生物特征進行身份驗證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其實,從古巴比倫和中國古代保存至今的文物可以看到,無論商業活動還是刑事訴訟,人類早就開始提取手印和指紋。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生物和行為層面理解人類的獨特性,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近兩年,在商業活動領域,從指紋鎖手機到刷臉支付,生物識別技術的身影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盡管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但其可靠性一直受到質疑。傷口或疤痕可能讓指紋識別變得非困難,感冒會影響語音識別,即使是我們的虹膜,也有改變的時候。


在硬件設備上,幾乎所有的生物識別技術都依賴專用設備及應用。在軟件管理上,生物識別技術的用戶和解決方案運營商面臨的是多系統挑戰——在同樣的工作環境下,各種側重點不同的生物信息識別系統可能導致效率低下,制定標准和加強協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生物信息應用需考慮持久性、普遍性、獨特性和易於采集。無論應用哪種生物識別技術,成本效益、准確性、易用性,能否與使用環境相融合,以及安全標准均為應考慮的因素。


在移動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服務業想要增強競爭力,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勢必會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其中包括以創造性的方式進行生物識別技術應用。


有交通安全專家認為,發展生物識別技術的出發點不是完全取代我們今天所用的常規辨識設備和方法,只是在不減慢速度和降低效率的前提下,在擴大安全層面保障的同時,為增強旅客出行體驗提供更多選擇。生物識別技術在現實世界和電子世界的對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未來幾年,能做到平衡安全性和便利性因素的運輸者會取得更好的發展,生物識別技術運用得當的話,無疑會為機場和航空公司加分。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