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兩航起義」七十六周年

2025年11月17日

二○二五年十一月九日,「兩航起義」七十六周年紀念日當天,中國航空公司CA104航班以國產大飛機C919執飛香港至天津航線,重飛當年「兩航起義」北飛航程,致敬這一愛國壯舉。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九日,原中國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和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陳卓林,率領二千多名員工在香港起義;兩公司的十二架飛機勝利飛抵北京、天津,回到了新中國的懷抱,這就是著名的「兩航起義」。周恩來稱其為「具有無限前途的中國人民航空事業的起點」。

一九四九年元旦,毛澤東發表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中國人民解放軍相繼取得了三大戰役決定性的勝利,並先後解放南京、上海。為了挽回敗局,蔣介石飛抵重慶、成都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妄圖佔據西南,負隅頑抗,待機反撲。但由於年初他已將國民黨空軍駐紮在大陸的三百三十餘架飛機、四萬五千人搬遷台灣,造成大陸空運力量不足,只有依靠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以下簡稱「兩航」)九十九架飛機的運輸力量,作為溝通西南各省和台灣的橋樑。

為了切斷國民黨的西南空中運輸線,一九四九年六月,香港中共地下黨組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著手策動「兩航」起義。八月下旬,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和社會部部長李克農在中南海接見了準備派往香港的呂明和查鎮湖。周恩來指示,一要把「兩航」基地拖在香港,拒遷台灣;二要爭取人,這是主要的,有了人就可以辦起新中國的民航事業。

呂明和查鎮湖於八月二十四日乘船抵達香港後,溝通了與港澳工委張鐵生、黃作梅、吳荻舟和香港中共地下黨員張唯一、朱漢明等方面的聯繫。呂明與中國航空公司香港辦事處的何鳳元、陸元斌、陳耀寰取得聯繫後,向他們傳達了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對策動「兩航」集體起義的指示,並決定由呂明、查鎮湖著重做上層人物和北飛飛行員的工作;何鳳元、陸元斌側重做「中航」中層骨幹和飛行員的工作;陳耀寰通過港九民航工會做「兩航」基層及中層骨幹的工作。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推動了「兩航」起義的進程。十月十四日廣州解放,使起義條件日趨成熟。經過周密的策劃和準備,在國內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兩航」的十二架飛機(中航十架,央航兩架)於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九日北飛起義。清晨六時十分,按照計劃,潘國定駕駛的CV-240型XT610號飛機第一個起飛,飛機上載有「中航」總經理劉敬宜、「央航」總經理陳倬林,另有「兩航」起義發起人呂明、查鎮湖,組織者之一吳景岩等由香港直飛北京西郊機場。其餘11架飛機由陳達禮、邊任耕、盧開周、徐作誥、鄧重煌、秦永棠、張鎰、蔡覺滄、黃雄畏、楊積、林雨水駕駛,從香港依次起飛直飛天津機場,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兩航」起義。

當日,「兩航」起義的兩名總經理聯名致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和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毛澤東於十一月十二日致電劉敬宜、陳倬林總經理及「兩航」起義的全體員工,對他們的起義舉動表示歡迎和慰問,並指出「這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愛國舉動」。同日,周恩來總理也致函勉勵「兩航」員工「堅持愛國立場,努力進步,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航空事業而奮鬥」,同時宣佈「兩航」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並任命劉敬宜為「中航」總經理,陳倬林為「央航」總經理。

除了北飛的十二架飛機,還有七十二架飛機滯留在啟德機場。為了不讓台灣方面把飛機飛走,黃國銓擔任中航護產糾察總指揮,陳燕貽擔任啟德機場護產總指揮。工會核心小組成員都是各單位護產糾察隊的負責人,各工區班組長也成了糾察隊的班組長。隨著台灣方面有可能將兩航資產凍結並出售,護產任務也逐漸由守護、警戒,升級為「航材及早運回」。

經過訴訟,港英當局最終把這七十一架飛機判給陳納德的民航空運隊。但機場所剩的不過是飛不起來的飛機殼,重要的航電和發動機設備已被拆光。上萬箱航材、設備、油料早以極其秘密的方式被偷運出來,轉移至庇利船廠碼頭,再秘密轉移到海員工會準備好的大海輪上。

「兩航」成功起義後,其中之一的中國航空由於無線電車間設在澳門,起義後有大量的航空通信器材需要轉運到內地。澳門當局先裝腔作勢扣留了所有的通信器材,後又限所有器材必須四十八小時離境,南光公司隨即組織人力和船隊,將大批航空器材、設備和油料送回祖國內地,為我國民航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作者:鍾山

本文轉載自民航論壇,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