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國際機場啟用三十周年回眸(二)
2025年10月20日
上一期我們談到澳門國際機場落成三十週年來,從起步到騰飛的關鍵歷程。這一期,則回顧澳門國際機場如何走出亞洲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的陰霾,推行新的發展策略。
擁有國際機場後,澳門多年來一直是兩岸「間接直航」、「一機到底」的唯一中轉站,對海峽兩岸的民間往來貢獻巨大。二○○八年以後兩岸關係緩和並實現包機直航常態化,澳門這個中轉站的地位便悄然下降,以台灣客源為主的澳門國際機場和澳門航空公司,業績也大受影響。澳門航空一度要母公司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增股維持。澳門國際機場則先知先覺,二○○四年起就相繼發展低成本航空和商務航空業務,成功抵住了兩岸直航帶來的中轉旅客大幅度下跌的衝擊。
特區政府除了鞏固傳統旅遊市場,還需開拓新的市場。澳門國際機場作出積極配合,例如通過海陸交通接駁網絡,分流旅客到珠三角進行一程多站旅遊,同時也為澳門國際客源提供潛在增長空間。另外,廣珠城軌拉近了澳門與內地城市的距離,更方便珠三角旅客赴東南亞旅遊,澳門國際機場的東南亞航線最容易受惠。澳門擁有世界級的旅遊博彩業設施,低成本航空和商務航空雙綫發展的策略相當成功。如果輕軌建設加快進行、對外交通配置得宜,預計珠三角旅客使用澳門國際機場的人次會逐步上升。
業界認為,澳門國際機場的航班升降尚未飽和,因此香港與澳門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可作互補。澳門作為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吸引越來越多的成本航企開通飛往澳門的航線,低成本航空出入境旅客佔機場離境和入境總旅客的30%。不過,也有民航界人士指出,澳門國際機場不能老是依靠低成本航空來維持。因此,開拓商務航空業務成為澳門國際機場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範疇。澳門大型企業高層人員、高消費旅客和世界名人到訪澳門人數上升,私人飛機進出澳門機場班次增加;加上澳門商用航空中心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商務航空的出入境航班升降日益頻密,該業務持續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定期航班的不足。
隨著澳門經濟發展,澳門國際機場客運量持續增長。二○一九年澳門國際機場客運量達九百六十萬的歷史新高。然而,為期三年的新冠疫情,對澳門民航業和旅遊業造成極其沉重的打擊。二○二○年全年入境澳門的旅客只有五百八十九萬餘人次,同比大跌85.0%;二○二一年年全年入境澳門旅客回升至七百七十萬五千多人次;二○二二年疫情反覆,入境澳門旅客總數下跌至五百七十萬人次。
直至二○二三年一月取消檢疫限制,民航業和旅遊業全面恢復正常。
二○二三年全年入境澳門的旅客共二千八百二十一萬餘人次,澳門國際機場旅客量回升至五百一十五萬人次,航班升降逾四點二五萬架次,整體旅客量及航班量分別恢復至二○一九年的54%及55%;二○二三年處理貨運量達六點三八萬公噸,按年升24%,公務機有九百二十三次航班升降,按年升約204%。
二○二四年澳門國際機場旅客量突破七百六十四萬,48%的增速達到近年新高;航班升降量超過五點九萬架次,分別比二○二三年同期增48%和41%。貨運市場方面更令人刮目相看,二○二四年航空貨運處理量達十點八萬噸,較二○二三年同期增近七成,是近年來最好的成績。二○二四年十二月,澳門國際機場橫琴前置貨站舉行落地儀式,正持續推進設計及後續報審工作,於二○二五年首季啟動建設,期望可提升本澳航空物流能力。
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執委會主席陳穎雄較早前接受民航資源網專訪時提到,澳門國際機場不僅注重「量」的發展,更不斷追求「質」的提升。三十年來,機場在航站設施擴建、航空服務優化、安全標準提升、智慧化系統應用等多個方面持續投入與創新。從航站樓擴容到停機位增加,從電子登機、自助值機到智能行李系統,機場始終走在區域前列,以國際化、現代化的服務體驗迎接四方來客。澳門國際機場制定了清晰的發展藍圖,將緊密配合特區政府的戰略部署,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握區域航空運輸發展新機遇。通過加大硬件設施投資、優化航線布局、推動綠色低碳運營、加強智慧機場建設,澳門國際機場將進一步提升綜合服務能力,鞏固「安全、順暢、綠色、人文」的發展定位,持續為旅客、航空公司和合作夥伴創造更大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澳門國際機場三十年的發展,也凝聚了無數澳門本地航空人才的心血與智慧。從最初的創業團隊,到如今遍布機場各崗位的本地專業人員,他們憑借熱愛與堅持,推動了機場在運行、調度、管理、安全、服務等環節的不斷進步。機場始終重視本地人才的培養,積極為年輕一代提供學習、實習與就業機會,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實現航空夢想。可以說,澳門國際機場不僅是一座現代化的航空門戶,更是培育和成就本地人才的重要平台。未來,澳門國際機場將繼續秉承「安全第一、服務至上、持續發展」的理念,攜手社會各界,共同開創更加輝煌的篇章。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作者:鍾山
本文轉載自民航論壇,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