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機場新發展機遇

2023年09月25日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航空運輸業在過去三年(二○二○至二○二二)淨虧損一千八百三十億美元。隨著二○二二年初部分國家和地區開始解除旅行限制及實施邊境開放政策,航空旅行市場需求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復甦。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較早前預測,二○二三年全球航空運輸業總收入將在二○二二年的基礎上以9.7%的速度增長,預計達到八千○三十億美元,可實現利潤九十八億美元。

今年來,歐美一些國家的航企依然面臨人工成本增加的壓力,例如美國西南航空、聯合航空等航企正面臨飛行員要求漲薪續簽合同;通貨膨脹也是目前全球航空運輸業面臨的共同問題。今年第三季度,隨著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競爭加劇,航線運力將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機票價格下跌。不過從另一個側面看,苦困於疫情三年的各國旅客都在「蠢蠢欲動」,機票價格下降會刺激他們出行的意欲,從而加快民航業復甦的步伐。

在全球民航業復甦的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機場乃至民航業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據統計,二零二三年一至七月份上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接送旅客首先超過三千萬,達到三千零六十三萬人次,日均旅客吞吐量十六萬一千二百名。其次是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的二千五百六十八萬人次,日均旅客吞吐量十三萬五千餘人次。排名第三的是北京首都機場,超過二千四百五十八萬人次。其後排在前十名的機場都超過二千萬大關,分別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二千三百五十五萬人,重慶江北機場二千二百四十一萬人次,昆明長水機場的二千一百四十八萬人次,上海虹橋機場的二千一百一十七萬人次,成都天府機場的二千零九十六萬人次,杭州蕭山機場的二千零三十四萬人次,以及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二千零二十二萬人次。

在港澳地區,航空客運量也有明顯的回升。剛結束不久的暑期,澳門國際機場七月份已處理旅客超過五十五萬人次,航班起降架次超過四千架次,分別較六月上升約28%及10%。日均出入境旅客達一萬七千人次,日均航班升降達一百二十九架次;對比二○一九年同期航班起降架次恢復58%,旅客人次恢復約60%。隨著各地入境措施和通關條件的逐步放寬,澳門國際機場積極促進客、貨運輸業務的市場恢復及拓展,航空公司申請國際航班情況理想,年初申請率同比已增長20%,多家航空公司已制定復航計劃,逐步擴大航線網絡,為旅客提供更多出行選擇。毗鄰澳門的香港國際機場,今年首七個月客運量也超過二千零四十萬人次,單是七月份已錄得三百八十萬旅客量。

澳門航空專營權到今年十一月結束,各方面正密切關注澳門民航業如何引入新的競爭機制?有消息指,現時最有機會首次進駐澳門國際機場的基地航空公司,將是一家頗具規模的全貨運航企。該公司如能成功進駐澳門,將大大提升澳門國際機場的貨運能力。業界人士估計,與特區政府的談判工作已進入尾聲,不久就會有新的消息公佈。在基建方面,澳門國際機場候機樓南面擴建項目已完成,逐步為旅客提供更多元化服務。去年十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填海,CAM隨即組成擴建填海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開展科研監科、施工設計方案及資金計劃等一系列之前期工作,為後續填海工程作準備。

疫情前,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的總體旅客吞吐量超過二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近八百萬噸,運輸規模已經超過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級機場群,位於全球灣區機場群之首。然而,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世界級的交通樞紐,還需要各大機場進一步提高相互之間的連通性,以及提高各自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同時在保持相對競爭的格局下,進一步找準自身定位強化分工合作。廣深港以及珠海、澳門五大機場雖已建立了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在粵港澳合作框架下形成了A5聯盟,但由於定位分工、產權歸屬、運行標準、利益主體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基礎設施、國際客貨等方面合作進展緩慢。

此外,我國民航空域的開放率較低,不利於航空公司開闢更多新航線。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參考紐約灣區整合區內三大機場的經驗——建立跨行政邊界的協調監管機構,從而靈活、動態地調節航空旅客運量。但在統一監管協調機制下,各機場依然應保持產權主體獨立,以獨立市場地位參與區域競爭,避免行政或市場壟斷而降低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有民航專家呼籲設自由飛行區,認為未來應嘗試探索在粵港澳灣區打造自由飛行區,吸引全球航空公司開闢航線。灣區內各大機場需進一步強化分工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航空運輸網絡,助力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作者:鍾山

本文轉載自民航論壇,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