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國際機場營運二十周年

 

2015年12月7日

鍾 山


本月二十日是澳門回歸祖國十六周年。十六年來,按照「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澳門特別行政區在保持原有經濟、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同時,積極進取和穩健發展並重。雖然去年來澳門博彩業收入下調,但非博彩元素已有長足的增長;公共財政狀況良好,財政儲備從無到有,回歸初期特區政府只有不到一百億元的「身家」,如今財政儲備、超額儲備加外匯儲備,儲備總額已接近六千億元。澳門正加快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平台,深入推行適度多元化經濟。

特區政府宣佈將為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CAM)頒授旅遊功績勳章不久,十二月二日澳門國際機場舉行營運二十周年慶祝酒會,氣氛格外熱烈。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門特別行政區代理行政長官陳海帆、中聯辦副主任姚堅、外交部駐澳特派員葉大波、立法會主席賀一誠、澳門民航學會創會會長崔世昌、CAM股東大會主席盧景昭、董事局主席馬有恆、執行委員會主席鄧軍博士等作為主禮嘉賓,與來自國際民航組織和協會的代表、中國與葡語國家民航業界的翹楚、友好機場代表以及全澳知名人士近四百人出席。

代理行政長官陳海帆代表致詞時指出,澳門國際機場是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暢通國際必不可少的基礎,是澳門與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相連的主要管道。特區政府將一如既往對發展澳門民航事業給予有力的支持,澳門國際機場只要在國家民航戰略的正確指引下,期望澳門國際機場把握好民航發展的契機,利用澳門自身的優勢,與市內輕軌及區內港珠澳大橋、廣珠城際輕軌等項目協調規劃和對接,構建出高效、快捷的區域交通運輸體系,為澳門開拓國際客源,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大家還記得,在台海局勢和緩之前,兩岸未能直接通航的情況下,許多台灣工商界人士、民衆要利用澳門國際機場作為中轉站,澳門「一機到底」的模式和落地簽證等許多相關便捷措施,都受到台灣民衆的歡迎。澳台航線成了一條黃金通道,每年平均有一百餘萬台灣旅客途經澳門往返大陸。海協會在澳門設立了唯一的分會,顯示了澳門在海峽兩岸交流中的特殊地位,並展現了澳門在推動兩岸溝通和交流方面的特殊作用。

兩岸通航之後,澳門在兩岸民間往來的角色暫時淡化;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澳門作爲中國和葡語國家經貿平臺和華商平台的角色則在加強。國家商業部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合作倡辦的葡語國家經貿論壇,從過去的「部長級」發展到「首腦級」。如今,作爲中國唯一擁有南歐特色城市的澳門,已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關係聯繫的堅韌紐帶。無論在數億人口的葡語國家和地區,還是在國際外交和政治舞台上,澳門的獨特地位都是其他城市難以取代的。

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完善(全國)港口和機場佈局,改革空域管理體制」及支持澳門成爲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澳門國際機場投入營運十六年來,運送旅客接近六千萬人次,對這個只有六十四萬人口的城市來説,這是個很了不起的成績。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馬有恆主席說,二十年來澳門國際機場一直以「安全、效率、效益」為營運首要宗旨,得到特區政府的肯定。澳門民航界人士認爲,澳門國際機場的成功發展,證明了當年中國和葡國政府決定共同建設和發展澳門國際機場的決定是正確的,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國際機場的發展和進步已成為這座城市一個重要的標誌。

較早前,國家民航局指出,珠三角五大機場已各自規劃定位,相信未來能合作發展,澳門特區政府可根據目前情況考慮澳門機場的定位。當然,也存在著一些制約著澳門區發展經濟的因素,例如澳門民航業體制未能實現有力的改革,航線專營仍然制約着澳門國際機場和民航業的發展;來自鄰近地區機場和客貨源的惡性競爭,等等。另外,澳門本地人口只有六十四萬,單靠澳門本地市場規模,難以支撐航線客源已為業內共識。曾幾何時,有民航業界寄望珠三角客源可補充本地市場不足,可惜因跨境合作似仍受諸多制肘,區域業界合作有時受政策性局限;客貨通關便利化、去壁壘化的操作均有待加強。


 

新聞來源:民航論壇 2015年12月07日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