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國際機場面對新的挑戰

2013年8月15日

鍾 山

澳門國際機場今年上半年航班升降二萬三千四百八十二架次,上升21.2%;公務機升降架次上升了18.9%;機場客運量超過二百三十六萬人次,與去年同比上升15.1%;到境旅客一百零四萬人次,離境旅客一百一十三萬人次,同樣上升了14%,其中中轉旅客十七萬五千四百零三人次,上升幅度達31%。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CAM)表示,這是今年四月機場實施了新的乘客服務費及保安費,鼓勵旅客利用機場作為中轉站後取得的成果,未來澳門機場除了作爲目的地機場之外,將逐漸發展成中轉機場。全年預計總客量約四百八十萬人次,雖然比周邊機場還有很大差距,但已接近澳門國際機場的設計上限。

民航界和旅遊界人士注意到,澳門國際機場的客運量正在持續增長。機場專營公司較早前表示,踏入夏季旅遊旺季的七至八月期間,澳門航空因應實際情況增加往返泰國曼谷航班至每日三班;廈門航空將增加往返福建廈門航班至每日一班;部分往返東南亞航空公司增加到澳門的包機服務;各航空公司將在暑期加開一些旅遊熱門地點的包機航班,令市民和遊客假期出遊選擇更加豐富。此外,東南亞的航空公司例如馬來西亞的螢火蟲航空、老撾航空等計劃於八月份增加新航點到澳門的包機服務。這樣不但豐富了澳門國際機場的航線網絡,同時也在可以培養包機航線及發展市場,為將來的正常航班作出適當的準備。

在旅客人數上升的同時,機場專營公司的財務狀況也在好轉。澳門國際機場上半年總收入為四億二千萬(澳門元,下同),比去年同期上升18%。該公司(CAM)今年初發表的年報顯示,CAM於二○一二年的總收入達七點六九億元。在股東的支持下,公司發行了十九點四七億元的十年期可贖回優先股,全數即用以償清十多年前的歷史性銀行貸款,減輕了公司財務成本的負擔;通過專業的管理及嚴謹控制成本等政策,公司首次於二○一二年錄得淨利潤六千六百八十九萬元。在CAM積極團結航空業界共同促進交通運量的努力下,澳門國際機場內的主要營運商於二○一二年的總體收入約達到三十五點九億元,比二○一一年的三十點六億元上升17.3%,當中CAM的收入比對同期上升17%。

自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正式投入營運,澳門國際機場已渡過十八個年頭。無論是站在當年還是今天的角度,興建這座國際機場都是正確的選擇:擁有國際機場的澳門,一度是海峽兩岸旅客「一機到底」唯一的中轉站,爲兩岸關係的進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把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作爲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發展藍圖,如果沒有一座先進的國際機場,這個「澳門夢」是不可能實現的。

然而,澳門國際機場也正在面對一連串十分緊迫的問題:

首先是設計規模快要到達上限:澳門國際機場按國際民航組織的CAT型標準設計,唯一的主跑道長三千三百六十米、寬四十五米。候機室建築面積五萬平方米,設四個登機橋,停機坪只能停靠六架波音747和十架麥道MD-11飛機,客容量一年六百萬人次,貨運站貨容量十二萬噸。與澳門鄰近的珠海機場,按照國際民航組織4E級標準設計,建成長四千米跑道和滑行道各一條,可滿足波音747-400、A380等大型客、貨機起降。停機坪有登機橋十七個,遠機位九個。候機室面積九點一六萬平方米。客容量一年一千二百萬人次,貨郵輸送量六十萬噸。

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澳門國際機場無論是跑道的長度和數量、停機坪容量還是客運與貨運容量,都不如僅能飛國內航班的珠海機場;值得一提的是,澳門國際機場的跑道不能滿足大型客機升降,難以開闢長途航綫。

二是周邊的廣州、香港、深圳、珠海等機場不斷提升軟硬體級別,澳門國際機場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就拿貨運業務為例,澳門國際機場在高峰期(一九九七年)達到二十多萬噸,超過設計容量;如今只剩下幾萬噸。

三是澳門國際機場的候機樓等主要設備逐漸老化,難以適應新的戰略升級。

四是航綫受專營條款限制無法突破,「開放天空」只能成爲美麗的夢想。

這些都是澳門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式問題,必須設法突破之,民航業、旅遊業乃至整體經濟才能步上新的臺階。

 
來源:民航論壇 濠江日報 2013年8月12日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